制图/高翔
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勾勒出了我们的网络“自画像”: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40岁以下网民超过50%,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今天,网络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与我们密不可分——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81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网络不断普及升级,正成为社会发展新动能,正在为我们生活赋能赋智,将梦想和愿景照进现实生活。在这份《报告》中能看出哪些趋势,一起去看看。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5471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较2020年3月提升9.7个百分点。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
数据还表明,网民增长的主体从青年群体向未成年和老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有近2.6亿“银发网民”(50岁以上),以及1.6亿20岁以下网民。新增网民中,20岁以下网民占比较该群体在网民整体中的占比高17.1个百分点;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较该群体在网民整体中的占比高11.0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码”,累计申领近9亿人,使用次数超过400亿人次,支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一码通行”,大数据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作用凸显。同时,受疫情影响,网民对在线教育、医疗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为 3.42 亿、2.15 亿,占网民整体的34.6%、21.7%。
报告还指出,自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10.9%。直播电商成为广受用户喜爱的购物方式,66.2%的直播电商用户购买过直播商品,网络直播成为“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数字经济新模式。
近年来,网络扶贫行动带动边远贫困地区非网民加速转化。在网络覆盖方面,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截至2020年11月,贫困村通光纤比例达98%。在农村电商方面,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88.3%。近年来,匠心精制的制作理念逐渐得到了网络视频行业的认可和落实,节目质量大幅提升。在优质内容的支撑下,视频网站开始尝试优化商业模式,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产出优质短视频内容,提升短视频内容占比,增加用户粘性。短视频平台则通过推出与平台更为匹配的“微剧”“微综艺”来试水,再逐渐进入长视频领域。2020年,短视频应用在海外市场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一定政策风险。
2020,一场疫情让更多中国人加速适应着“云上”生活,但也暴露出不断加剧的数字鸿沟。你是否记得:偏远山区的孩子为上网课,爬到山顶寻找手机信号?年迈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出行受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日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接近10亿网民的庞大数据背后,还有4亿多人,尚待走上网络时代的“高速路”。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地区来看,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7%,高于全国农村人口比例23.3个百分点。
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年龄因素和设备不足成为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他们或者不会操作使用电脑手机、缺乏上网设备,或者不懂汉语拼音,又或者因为年龄太小……来自客观条件的约束,都为非网民融入互联网带来障碍。
从年龄分布看,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0%。
客观原因之外,部分人群的主观态度也成为他们拒绝使用互联网原因。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部分年长人群对互联网缺乏兴趣,担心上网有风险,也因此选择远离网络世界。
网络缴费、移动支付、扫码点餐、远程教学、掌上医疗……在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网络的现代社会,非网民群体无法接入互联网,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加速推动个体、企业到政府全方位社会数字化转型之外,也将非网民群体的时代困扰进一步放大。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为了让女儿顺利上网课,不得不收拾蒙古包全家迁徙找网;在湖北宜昌,一位爷爷拿着手机循信号找遍大山,给孙女搭了一件网课帐篷;在黑龙江哈尔滨,一位老人乘公交车无法扫描健康码且拒绝下车,司机无奈报警,民警将老人送至目的地……
“有网走遍天下,无网寸步难行”。大量非网民群体的存在,说明互联网基础设施依旧存在薄弱地带。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非网民认为不上网带来的各类生活不便中,没有“健康码”无法进出一些公共场所位列首位,占非网民的27.2%;其次是无法现金支付,占非网民比例的25.8%;买不到票、挂不上号占非网民比例的24.9%;线下服务网点减少导致办事难、无法及时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24.6%和22.9%。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的不仅是“便”与“不便”的差别,更关系到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社会正义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要推动现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生态。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将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开展教育专网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国的快速、稳定、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国家教育专用网络,通达各级各类学校和农村教学点,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网上课堂的资源共享、云上剧场的公益演出、互联网法院的“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网络事业的不断推进,将为更多非网民点亮网络之光。
弥补“数字鸿沟”,不仅要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还要提升非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数字技术的使用技能,开发更多智能化、人性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提升网络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等多种方式,助力非网民群体共享数字时代的巨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