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A14宽窄巷
  • ·江涛:在高远时空中定格人与事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江涛:在高远时空中定格人与事

《圆舞曲》

江涛

《往事》

《家乡》

《节日》

  

文/何万敏 图/江涛

最感激父亲
我喜欢哪样他都很支持

  江涛,曾经是凉山州的新闻人物之一。只不过多数时候,新闻记者们描写他、拍摄他、谈论他,多是表扬他如何身残志坚,以残疾之躯如何干了一番事业。患小儿麻痹症致使他行走不便是事实,但我当面几次对江涛说,我不喜欢这样打量的方式,尤其谈到他孜孜以求的摄影艺术时,江涛就是一名摄影家。
  他点头表示同意,并给我讲起一件有趣的事。2003年6月5日,凉山的5位摄影家应邀在成都举办作品联展。“凉山风情”一下受到众多媒体的追捧,当好奇的记者们看到拄着一双拐杖的江涛时,就像突然发现了“明星”,他们让江涛摆出各种姿势,又是照相,又是采访。“某家报纸写得多好笑的,把我写得传奇,也江湖;文中老是提到精神如何感人、如何激励人。我是吃精神饭的,而他们4人是吃作品饭的。那么,我的作品呢,被视而不见了。”
  但这一切对生于1963年的江涛,早已习以为常。半岁时不幸患小儿麻痹症,父亲即考虑过,让他去学无线电、中医,或者去修手表。慈祥的父亲江稚威为儿子的未来绞尽脑汁,没想到的是,他在西昌市粮食局为一个农业项目所拍摄的蔬菜等农作物标本,竟深刻地在19岁的孩子心底显影。
  一次班上搞活动,同学们要照纪念相,江涛把父亲的“海鸥4B”照相机拿来,去邛海湖边照了8张,余下的4张他拍了垂柳下钓鱼的人、大片绿叶中盛开的荷花等。晚上,他抑制不住好奇与兴奋,用黑布把窗子蒙得严实,配好冲洗药水,再用红领巾蒙在灯泡上,就在红领巾被烤糊前几分钟,影像一一定格在相纸上。其中的一张被《卫生与健康报》发表,他意外收到15元稿费。
  那个1984年的夏天,是江涛生命中最明媚的时光之一。
  “我最感激的还是父亲,我喜欢哪样,他都很支持。”江涛高度近视的眼镜片后闪烁光亮,“父亲曾经排了一天的队,买来一套大学自学丛书,他把大学的课程全部教给我。他很明白,如果不把课补完就完蛋了。肯定,没有体力,再没有脑袋,我肯定完了。”

拍布拖,有了“江布拖”之名

  其实,摄影是最需要行走的。换句话说,从事摄影对于行走不便的江涛,首先意味着自我期许和坚韧挑战。
  1986年盛夏的火把节,江涛第一次来到布拖高原,一年前他刚在州一医院谋职,月工资才97元,但身挎的是花1200元买来的“理光K20”135相机加标准镜头,衣兜里又揣着4个柯达胶卷,多少显得有点气宇轩昂。
  当更多的摄影家忙着在坝子上对着时而斗牛、赛马,时而摔跤、跳舞的风俗一阵猛拍,江涛吃力地爬到坝子旁的小山坡上。“拍朵洛荷(一种群舞),我想俯拍。”谁知拍着拍着就下雨了。在四散的人群中,双手始终不弃拐杖的江涛比较显眼,此时有人向他伸出了有力的双手,把他背上,走到平路。“他叫沙伍,是布拖县民族皮革厂的工人。他带我去他家,杀了一头小猪。”江涛一直被温暖着,“萍水相逢的人让我有久违的感动。我对布拖人印象特别好,还有喜欢上布拖,都是从这件事开始的。”
  以后,江涛多次到布拖拍片。在他全部的共1.5万张图片中,有关布拖人与事、人与景的图片占到一大半。
  1986年火把节的那几天,他都围绕火把场在转。一天傍晚,正在县总工会招待所休息的江涛,闻听悠悠的马布声从后面传来,开窗一看,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陶醉在乐音中。“老人形象特别打动人,我一闪念,觉得布拖彝族就该是这个样子。”第二天在火把场边,他们不期而遇。江涛赶紧去和他打招呼。老人闭着眼,沉浸于往事诉衷肠,一拍就是10张。其中题为《心声》的一幅,参加四川省经济建设成果展时,在四川省展览馆是被放得最大的一张。
  高原历练了江涛对摄影艺术的把握和对人生跋涉的自信。于摄影,江涛认为“我只是想做一件事,我也做了一件事”;于布拖,江涛感慨“布拖人认识我,也喜欢我,给我很多方便”。

他说,摄影记录内心表达内涵

  看过江涛的许多摄影作品,我大致把他的图片归为“纪实摄影”一类。因为从那些影像当中,我看到的是彝族人在特定时代与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乃至精神渴望。“理解了摄影变成传达情感、宣泄情感的介质,我在后来拍片时,才没有更多地考虑构图、考虑用光。”江涛说,“记录人的生存的状态,把内心喜欢的东西记录下来,才能让人从照片想到许多。”
  凭着有分量的作品,江涛荣获过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的记忆摄影展》“人类贡献奖”等500余个奖项,并于200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最近一次去布拖县是2019年,敏锐的江涛被路上偶遇的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所打动。姑娘不识字,也不会讲普通话,尽管这给她带来不少限制,但她却是随“包工头”闯荡过广东省广州、东莞、佛山多个城市的打工妹。通过翻译,她告诉江涛自己在电子元件厂打工,收入比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要高出很多。而让江涛没有想到的是,那姑娘使用手机的熟练程度超乎想象,比如她用通讯录,存下号码后会直接拍一张人像,写不来字反而强化了她的形象记忆。
  2006年之后,江涛到了凉山州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出任艺术总监。“换一种方式,图像艺术运用的平台和途径更加丰富。”江涛认为,正是摄影技术与手段的数字化,新的可能与作为才有了更加宽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