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百家姓-
A16 百家姓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百家姓
  • ·胡世安:为天安门写诗第一人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我的姓氏系列报道·胡姓(32)

胡世安:为天安门写诗第一人

《译峨籁校注》封面图。

《译峨籁》内文(资料图片)。

胡世安行书诗《镜心》。

  胡世安,字处静,别号菊潭,资州井研县(今四川井研县)人。他自幼就聪颖异常,天赋异禀,非同凡响,被称为神童。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胡世安,官做得很大,但颇受争议,因为他为两个朝代服务过,尤其为清朝呕心沥血,但最终被乾隆年间官修的史书《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贬为贰臣(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泛指叛逆者)。胡世安还创造了一个纪录:目前有史可考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吟咏天安门的诗作,就是他写的。


胡世安归顺清朝居高位

  胡世安,字处静,别号菊潭,资州井研县(今四川井研县)人。
  地方志记载,胡世安出生前,他的母亲梦到有穿着绿色袍服、红色鞋子的神仙在身边侍候着。到生胡世安的时候,果然有“异兆”。什么异兆?没说。
  不过,胡世安自幼就聪颖异常,被称为神童。他天赋异禀,非同凡响,估计这就是所谓的异兆吧。
  明崇祯元年(1628年),35岁的胡世安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正四品官阶)。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胡世安被农民军抓了起来,关进大牢,饱受皮肉之苦。幸运的是,他没被杀。
  清军入关后,胡世安被释放。新朝廷向他伸出热情的双手,恢复他在明朝时的官职,俸禄也比较优厚。
  昔往矣,胡世安毅然决然地归顺了清朝。
  新朝廷待他果然不薄。不久,胡世安改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事务,还被赐鞍马。
  清顺治二年(1645年),胡世安迁任国史院学士,朝廷编修《明史》时,他出任副总裁。3年后,胡世安升任礼部左侍郎。母亲去世,按例他要回井研老家居丧,但朝廷舍不得他走,叫他在北京为母亲守制。
  顺治九年(1652年),胡世安升任礼部尚书,顺治帝在中和殿请他吃饭,还赐给貂皮朝衣以示恩宠。又过了3年,胡世安以身体有病请求退休,顺治帝安慰并挽留,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第二年,胡世安惹上了麻烦。
  副都御史魏裔介、广东道御史焦毓瑞弹劾胡世安,说他曾经受大学士陈之遴的委托,举荐之遴的同乡、保定府安肃县(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区)知县、品性庸劣的沈令式为知府。
  这是明显的提拔带病干部,提拔人肯定脱不了干系。不久,湖广总督李荫祖又弹劾胡世安结党营私。如此一来,胡世安被罚俸禄一年,革去太子太保的荣耀,官阶也连降三级。
  但有才的人就是不一样,一年后的顺治十四年(1657年),胡世安出任经筵讲官,这是给皇帝讲课的差事,非真才实学无以担任。也许是讲课讲得好,次年,胡世安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顺治十六年(1659年),朝廷又恢复他的太子太保荣耀,不久还追加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傅。
  康熙元年(1662年),胡世安改任秘书院大学士。这时的胡世安已经快70岁了,疾病缠身,再次提出退休。年幼的康熙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加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第二年,胡世安去世。


第一个写诗赞美天安门

  在归顺清朝后并为清朝效力的18年里,胡世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谓鞠躬尽瘁。
  清朝是从马上打下江山的,在建设江山时,需要一批懂建设的文官,胡世安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开国后制定和完善的典章法规,诸如祀典朝仪、山川祭告、文武爵秩、勋臣谥荫、科场则例、恤典历律等,都是胡世安一手抓起来的。
  而且,胡世安还奏请并得到顺治帝批准,恢复了乡试,并奉诏主持科考,招揽天下人才。
  所以顺治帝对他恩宠有加,不断给他封官进爵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世上本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尽管后来被乾隆帝贬为贰臣,但胡世安为官清廉,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富,而且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著有《秀岩集》11卷,诗22卷,文章9卷,还有《大易则通》《禊帖综闻》《异鱼图赞笺》《异鱼图赞补》等学术论著。
  作为四川人,胡世安还给四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他曾经3次游历峨眉山,写下了一系列关于峨眉山的诗文杂记。
  不仅如此,胡世安还对前人写的有关峨眉山的志书进行了详细考证,并搜辑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写峨眉山的诗歌文章,加上自己的诗文,汇编成一本叫《译峨籁》的书。
  《译峨籁》是关于峨眉山的最早一部完整详实的专门志书,不仅记载了峨眉山的优美风光,还讲述了峨眉山的悠久历史文化。《译峨籁》出版后,引起世人的热情关注。
  顺治四年(1647年)的科举考试探花蒋超,在康熙年间编著《峨眉山志》时,一字不落地录入了《译峨籁》。
  胡世安还创造了一个被载入中国文学史的纪录,他是迄今能见的第一个写诗吟咏天安门的人。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形制为牌坊式,当时叫承天门。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
  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承天门,形制改为宫殿式,由城台和城楼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这一次重修,奠定了如今天安门的形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农民军攻打北京时,承天门再次被焚毁。
  清顺治帝进京的时候,承天门只剩下5个门洞。第二年,简单重修了承天门。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下令,在承天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的意思,更名为天安门。
  也就在这一年,胡世安写了一首题目很长、内容也很长的诗《九月二十五日朝散同部院诸老登眺新构天安门》,热情赞美了天安门的庄严壮丽与恢弘气象:
  象阙冠云区,历历引崇阶。旭光浮金碧,佳气匝城来。带潢疏太液,尘气辨天街。悬想重轮夕,烟芜净九垓。王稀端北位,符正协三台。翅鹊曾标观,凤凰已去台。曷壮勾陈居,名胜□骚才。顷兹萃王会,铜龙答阳开。王师拜手语,柏梁匪所侪。
  经营成不日,无假梯航材。攀跻同昔侣,指顾起今猜。耿耿百年心,老眼重徘徊。


一支胡姓明初迁入冕宁

  明朝时四川胡氏,还有一支值得说说。在如今的四川凉山州冕宁县,明朝洪武年间就有胡姓人迁入。
  据《安定宗谱》记载,住在扬州府如皋县(今江苏如皋市)的胡贵,在洪武年间迁到宁番卫(四川都司下的一个卫所,治所在今冕宁县)城北屯。
  从胡贵迁徙的地点来看,他应该是明朝军队中的一员,因戍守需要而到了宁番卫这个卫所,并随后在当地落籍,娶妻生子,逐渐融入当地。
  胡贵的第四世孙胡堂,后来迁居到胡家嘴(冕宁县先锋乡兴隆村境内)。此后,胡氏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现在。
  据胡氏族谱记载,胡家嘴胡氏中,在明英宗隆庆年间出了一个叫胡全礼的举人。这在当时算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是文教发达地区,能出一个举人都是大事,何况是在文教相对落后的地区。
  胡全礼后来做过知县、知府等,被封为奉政大夫。清咸丰版《冕宁县志·人物志》中说,胡全礼“惠政清声,始终如一”。
  这支胡氏家族还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建了祠堂,至今仍在。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致谢: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