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江和女儿龚书展示“扇王”。肖雨杨摄
制作中的潮扇“扇王”。
德阳潮扇。(简以模供图)
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团扇,其制作以慈竹丝、丝线、宣纸为原材料,扇面有猪腰形、蝙蝠形等多种,上面配以山水画、诗词等,既实用又美观,文化品位极高。2007年,德阳潮扇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扇艺人龚德江、杨占勇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其实,德阳潮扇与其他艺术品有一个共同点:都源于匠人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就如德阳石刻公园内那些大气磅礴的石刻一样,让人觉得十分震撼,其中的《中华魂》群雕规模大、结构复杂、主题丰富、艺术形式丰富、耗时最长。这些石刻鬼斧神工,虽由专家设计指导,但完成这些艺术品的仍然是那些普通的石匠。其实,石匠也好,扇匠也罢,在他们身上都能感知到一种匠人精神。
上午9点,德阳潮扇传人龚德江已经在潮扇工作室的画案边开始作画了。跟制作潮扇相比,龚德江说自己更愿意画画。1955年,龚德江出生时,德阳潮扇的各大潮扇庄响应政府号召,开始公私合营。彼时,成立了生产合作小组,规模很小,只有7个人,龚德江的父亲龚守春担任组长。没多久又成立了潮扇社,生产地点就在春福亨扇庄,后来由政府协调,迁至崇果寺。
从1960年开始,德阳潮扇成了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那时,应该是德阳潮扇社最为辉煌的时候,产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东欧和东南亚,为国家换来外汇,鼎盛一时。
龚德江说,前几年他曾在比利时拍卖会上,以近两万元买回一把德阳潮扇。扇面上画着一位男子在树下练剑。左边写着“五八年、荣临作……”等几个字,应该是一个叫荣临的人在1958年画的。
后来,绵阳专区外贸局给德阳潮扇社投资2万元,让其扩大再生产。2万元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那时5分钱可以买一堆熟花生,一碗面不过8分钱。潮扇社生产场地不够,县政府又把整个崇果寺的房子划拨给他们。此时,潮扇社在册人员达到一千人左右,是德阳最大的一个企业。经过协调,很多地方的画师都集中到潮扇社作画。譬如绵竹年画艺人张先富两兄弟,就长期给德阳潮扇画扇面。现在德阳颇有名气的葛禄生葛牡丹,年轻时也是潮扇社的画工。还有一些画工知名度较低,被称为“粪桶画家”。他们平时在潮扇社画扇面,回家后还要挑粪桶种庄稼。“粪桶画家”名称虽然不雅,但却真实地反映出时代特点。
龚守春作为管理层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工人们经常加班加点生产潮扇。当时的宣传口号是“德阳潮扇日产翻千把”。有一天,龚守春与潮扇社工人加班到深夜,在家里休息了一会儿,凌晨又与工人们开始加班。彼时,德阳潮扇出口量惊人,全用火车拉出去。龚德江介绍,德阳潮扇还曾多次参加广交会,中央广播电台、四川日报等媒体经常报道德阳潮扇社的新闻。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过于强调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潮扇的一些成品被买方多次要求退货,潮扇社还得自理运费。如此连续几次,潮扇社连工资也发不出来,只好破产倒闭,人员各自分流到竹器社、针织社等地。
从1949年开始,德阳潮扇经历了三起三落。其间有时代的因素,也有经营不善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初,德阳潮扇社倒闭后,就再也没有人做德阳潮扇了。甚至清末德阳潮扇传人李宝成的后人,也不再做德阳潮扇。
龚德江从小在潮扇社长大,耳濡目染,学会了划竹丝、缠线条和画扇面等工序。龚德江下乡期间,龚守春和生产队长说好,让龚德江在乡下划竹丝上交潮扇社,每个工作日按七角钱计算。龚德江和另外两个农民,每天给潮扇社交十把竹丝。后来,龚德江到德阳氮肥厂工会工作,继续写写画画。
1985年,龚德江停薪留职,开设装裱门市部,逐渐认识了德阳城内的部分书画家。也就在这时,龚德江和德阳日报美术编辑、画家舒增尧认识了。舒增尧和龚德江亦师亦友,时常给龚德江指点一番,这对提高龚德江的画艺很有帮助。
2012年,龚德江和女儿龚书到清华美院高研班全脱产学习了3年,师从霍春阳等名师。此时,龚德江已58岁,父女俩同时在美院学习,一时传为佳话。
龚德江在清华美院高研班进修期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龚德江书画作品集》,有名家评其“师承大家,聪慧异常,法古不拘,深得其神。”书画技艺的突飞猛进,增加了龚德江搞好德阳潮扇的信心。因为他明白,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的传承人,自己有责任把德阳潮扇做得更好,而熟练地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艺,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前提。
其实,早在2003年,龚德江在舒增尧的劝说下,就开始制作德阳潮扇了。舒增尧对龚德江说,“德阳潮扇这么好,不把它恢复起来,那就是你龚德江的罪过。”龚德江陪着舒增尧去做龚守春的工作,时年83岁的龚守春却连连摆手:“不做不做,做德阳潮扇累死人,又不挣钱。”
而龚德江母亲却说:“既然国家重视文化,我们就有责任把德阳潮扇恢复起来。”起初龚德江并没有掌握德阳潮扇全套制作工艺,他向父亲请教时,龚守春还会不耐烦。但其实,作为跟德阳潮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龚守春,早就盼望着德阳潮扇能够恢复生产。但他明白,德阳潮扇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价格高昂,很难在普通百姓中打开市场。恢复德阳潮扇,就意味着吃苦受累。后来,龚守春看着龚德江把潮扇做得不伦不类,就开始在一边批评指点起来。如此,龚德江逐渐掌握了德阳潮扇的全套工艺。可惜,2003年末,龚守春就去世了。
龚德江坚持认为,德阳潮扇这种纯手工制作的东西没法创新,因为创新之后就不再是德阳潮扇了。不过另一位德阳潮扇传承人杨占勇认为,德阳潮扇是可以创新的。杨占勇将潮扇编织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创新,通过“插丝”的方式编织潮扇,使复杂的工序大幅缩减。同时,他还将剪纸、秸秆粘贴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入潮扇扇面图案的设计创意中,让作品变得更加新颖、时尚、丰富。杨占勇认为,丝和编是潮扇的魂,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但这并不妨碍用潮扇作为载体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车挂、项链、木雕等。坚守还是创新,孰优孰劣,相信时间自会给出评判。
2019年3月,四川天一学院设立德阳潮扇大师工作室,龚德江获聘为天一学院文创中心特聘研究员,人文系特聘教授。2019年5月,龚德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云人物颁奖大会,获颁功勋式非遗大师称号。如今,广东潮州已难见潮扇踪影,但德阳潮扇正在收获崭新的未来。龚德江认为,德阳潮扇具有区域性,代表了德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必须原汁原味地将这套工艺传承下去,这是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因而他将生命都融入了德阳潮扇中。也正是因为龚德江的这份匠心和坚持,德阳潮扇才会成为一种活态艺术,呈现出它的百年风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