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专家称,如果价格继续涨,可能会导致消费者逃离
成都绝大多数商场内都设有共享充电宝。
从2014年第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诞生,到不同品牌相继入局,经过7年的大浪淘沙,如今,共享充电宝市场已趋于稳定。而此时,许多企业开始通过涨价来收回成本,增加收益。
从2019年起,关于共享充电宝使用费上涨的讨论就不绝于耳,但这似乎并未让共享充电宝企业有所“收敛”,涨价潮反而愈演愈烈。产品涨价的底气在哪里?消费者是否会持续买单?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2017年四季度到2019年四季度,移动互联网端用户的人均月度使用时长从73.8小时增长至87.3小时,手机使用时间延长,碎片化场景增多。
与此同时,手机的续航能力并未见质的飞跃。公开资料中对52款热门机型的测评显示,各机型在5小时重度使用后平均剩余电量仅为33%,平均充满电的时间达82.7分钟。
充电需求与电量供给之间的巨大缺口,在用户身上体现为“电量焦虑症”。
成都市民谢女士经常租借共享充电宝,但却没有察觉到价格上涨,因为她每次租借时都是匆匆忙忙、急不可待的。“电量降到20%以下,手机屏幕上的‘电池’就会变成红色,我觉得这是预警,让人紧张。”每到这时,她顾不上价格,只求充电。
记者走访发现,几乎每个消费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电量焦虑症”,当手机电量降至20%时,大多数人就会想方设法为手机充电。
“价格是有点贵,但肯定还是要用。”成都市民张女士说。许多消费者和她一样,把租借共享充电宝当作“刚需型”消费,只要不是贵得太离谱,都能接受。
或许,这就是共享充电宝使用价格不断上涨的“底气”。
市场数据也证明,不断上涨的价格并没有“吓退”消费者。根据上述报告,从2017年到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从0.8亿人上涨到2.9亿人。
稳健的盈利模式和现金流,让共享充电宝企业实现持续盈利。对比共享经济的其他行业,共享充电宝需求量更大,现金流入有保障,且产品成本较低,室内场景下损耗程度及维护费用较低。经过几年的品牌厮杀,行业在2019年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上述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交易规模从9.9亿元增长到92.6亿元。根据预测,到2022年,这一数据将增长到241亿元。
2017年5月,聚美优品完成了对街电的收购。一年后,街电初次完成年度盈利,新业务营收9.3亿元。聚美优品的财报显示,街电在2018-2019财年营收超68亿元,营业利润约3700万元。
在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代松看来,涨价是共享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认为涨价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作为新型消费形式,共享产品需要通过大量的前期投入赢得消费者和市场,因此,待市场稳定后,企业需要通过涨价收回前期成本,获得收益;二是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对产品的使用粘性增加,对价格的敏感度就降低了,企业也不担心涨价会造成用户流失;三是通货膨胀累积到一定程度,某些消费品的价格会整体上涨。
“目前,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的使用费普遍为三四元,还在消费者的接受范围内。”于代松说,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影响对价格的考量,因此交易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产品规模化后成本是很低的,按理说应该降价,现在却在涨价,这可能和消费群体的特殊性有关。”于代松说,“目前共享充电宝使用费的涨幅已不太合理,比大多数行业都要超前,如果价格继续涨,可能会导致消费者逃离。”
于代松解释,未来长续航手机越来越多,加上可携带充电宝设计更轻便,都将对共享充电宝行业带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