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开创新的超级版图
  • ·唱好“双城记”要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层级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开创新的超级版图

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李媛莉摄影雷远东杨涛
  “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的发展空间,优势日益凸显。围绕这个空间去构建高质量的动力系统,去支持这些区域承载更多的产业和经济要素,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3月18日,在第十一届C21论坛上,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用“新阶段、新理念、新路径”的主题演讲,回应“新中心、新高地、新生活”的论坛主题。他表示,“新”存在于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中,“无论是十九大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都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起提出,这是过去没有的。意味着新阶段面临新路径,迎来新格局,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公共服务业一体化是开放与集聚的前提

  “新格局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拥抱好未来的全球化之路,那就是新的超级版图。”张国华强调,以交通网与互联网融合的基础设施,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设施,是争夺资源赢得竞争力量的重要利器。
  超级版图是什么?张国华的答案是:“将来全球的竞争和合作更多的由城市群主导,是没有边界的社区,拥有影响力超过政府的企业。”他补充说:“我们强调的是政府要发挥好导向作用,比如出台的政策要能够得到市场的正面回应。我觉得这是考验政府作用第一位的东西。政府应该恪守市场经济原理,遵循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因势利导,提供市场经济所需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
  他抛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逻辑”:过去是人跟着产业走,园区一布设,人就跟着来了,现在这条路很难走了。现在是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走。然后人类的智慧就在那里集聚,最终人类的财富就在那里汇聚。
  鉴于此,“哪里更宜居”成为思考的关键。“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体化是关键。”张国华以开放式的剑桥大学、哈佛大学为例,得出观点,“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的一体化是开放与集聚的前提。”他把破局公共服务业比作都市圈一体化的“牛鼻子”,同时提醒道:“国家连续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落到问题的解决上,如何牵住“牛鼻子”?张国华从解决发展需要的空间环境和制度环境支招。以城市体系的生长为例,重在产业、人口等经济要素的聚集,“产业的规模效应,在空间上聚集之后,首先是基础设施可以共享,降低消耗基础设施的成本。再者是产业聚集之后不断分工,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则带来产业链条的匹配效应。总结起来,一个是共享,一个是协调。”

人口和产业的变迁决定了区域新格局

  张国华强调,知识信息汇聚的环节也能发生化学效应。“今天的C21论坛就是这样的效果,我们交流的过程,不同观点的碰撞过程,就能孕育出新的思想。”
  当产业、人口聚集到一个阶段,张国华表示就会带来又一个法则:当城市体系的人口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生产效率提高15%至30%,人均基础设施消耗成本降低15%。“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交通条件下,人口的流动、产业的变迁决定了区域新格局和城市化的关键力量,这个力量怎么把握,每个地方都应该识别出来,比如产业哪些是要面向全球服务的,哪些是面向国家层面服务的,哪些是面向地区层面服务的。而区域经济新格局的竞争力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其关键体现于产业和空间的组织效率。”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行动上,张国华认为落实好轨道上的城市群尤为重要,“不是说你建多少的轨道,而是如何通过轨道把我们整个产业体系、服务体系链接起来。公共服务业与轨道交通协同发展,构建区域次级中心。”
  张国华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具体案例,他说:“成都、眉山、德阳、资阳等地,交通枢纽体系与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协同共进,在都市圈空间组织产业和空间要素,实现都市圈的一体化。”同时,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是张国华提供的重要手段,“创造多元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组织紧凑的社区生活网络和休闲空间。”他强调了重要观点:转变过去以住宅开发为核心的思维,公共服务、服务业不是配套,而是真正的价值配置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