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要闻-
A10要闻
  • ·山河为碑 知名不惧以为继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山河为碑 知名不惧以为继

脱贫攻坚奋斗者甘作“三牛”

李志敏、林华伟、吉布李宏(从左至右)。

  

脱贫攻坚8年,四川从各地各部门选派5700多名干部驰援凉山;凉山州8.2万名干部全面下沉攻坚一线。
凉山州207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部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部登记在册,共有2177名“第一书记”将其覆盖。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除了老百姓的辛勤付出,背后也凝聚着成千上万扶贫工作者的努力。有人说他们的奉献像一群不讲索取的牛——有的是“孺子牛”,每天“走山”访问贫困户;有的是“老黄牛”,想着“来都来了,就干到底”;有的是“拓荒牛”,回到大凉山投身音乐教育。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陈彦霏

“孺子牛”林华伟:
“走山”走成“黑面老乡”

  林华伟是一名大学老师,2017年12月22日,他从成都来到凉山州美姑县,挂职合姑洛乡脱贫攻坚专职党委副书记。每天清晨6点半,林华伟都要起床“走山”。从合姑洛乡政府走到山顶的马红村,这6公里山路,需要走1个多小时。
  “早安,合姑洛”,每次“走山”遇到美景,林华伟都忍不住在朋友圈发这句话,问候这片大山的同时,也是一天工作的开始。
  站在山顶的位置,可以望见大山两旁的马红村、合姑洛村和洛觉村,其余村子,还在更远的山外。“扶贫工作必须走进每家每户,眼前的这些大山和更远的山我们都走过。”林华伟说。
  在合姑洛乡3年里,林华伟在朋友圈里说了136次“早安,合姑洛”。照片里的合姑洛变化着四季模样,林华伟原本白皙的脸部却慢慢变成山上黑土一样的颜色。有次在村口,一辆川A牌照汽车的司机向他问路,开口就说“老乡你好”,“我说我的确是你老乡,只不过是成都老乡。”每想到这个事,林华伟就会忍不住笑起来。
  林华伟的日常工作也和大多数扶贫工作者无异,走访贫困户、统筹帮扶力量、调研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完成各种表格资料。用林华伟自己的话说就是:白天加黑夜,能开会,能座谈,上得了山,入得了户,电脑玩得溜,彝语还得学。
  就这样,一个城市大学老师在乡村待了3年多时间。今年2月25日,我国宣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林华伟在朋友圈写道:“有我三年的心血和汗水,有我三年的成长和情感。往事不远,历历在目。前路未知,心怀感恩。”

“老黄牛”李志敏:
“来都来了,就再干两年吧”

  40多岁的李志敏,是凉山州昭觉县水利局的工程师。2015年,他报名下乡,任昭觉县康复村驻村第一书记。
  初到康复村,现实与想象的落差,还是把李志敏吓了一跳——村里没有公路,第一次从山下徒步到村上,他走了4个多小时;村主任和文书都不会说普通话,村民分散住在各个山头;村里109户人,就有62户是贫困户。当时,李志敏有些后悔,但想了一晚,他安慰自己,“来都来了,先干两年再说。”
  两年时间很快过去,李志敏没有给村里带来多少变化。“没做出点成绩,赶集遇到村民都会脸红。”李志敏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他向上级申请:来都来了,就再干两年吧。
  此后,康复村的建设被重新规划。村里的新路、新房动土开工,村民们种上了核桃树等经济作物,李志敏还筹措了一笔钱,买了40多只羊搞起了集体经济。
  到2019年,村里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最典型的变化是:村里的彝家新寨修好,村民告别了茅草房;曾经下山买一趟盐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变成了10公里的水泥通村公路;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康复村成功脱贫……
  也就是这一年,李志敏第二次轮换时间又到了。他舍不得离开村子,再次申请坚守下去。“这一次,干到领导让撤就撤吧。”他说。

“拓荒牛”吉布李宏:
放弃追梦回乡为孩子们写歌

  炫目的灯光下,一群彝族少年站在北京民族剧院的舞台上唱起家乡的歌曲:玛薇啊玛薇,玛薇好美丽……看着眼前的一切,《玛薇》曲作者吉布李宏有些感慨:“孩子们实现了我没有完成的梦想。”
  这个乡村小学合唱队成立时,没人想到,他们可以把歌唱到北京。这一切改变,要从吉布李宏放弃自己的音乐梦,从成都回乡当音乐老师说起。
  吉布李宏从小喜欢音乐,但在大凉山偏僻的小山村,他的梦想被看成“不务正业”,为此父亲经常和他发生争吵。2004年7月,吉布李宏带着一把廉价吉他,决定去成都闯一闯。几年时间过去,尽管辛苦打拼,但他发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老板只是让我们每天唱歌,从晚上六点唱到凌晨两三点,嗓子慢慢都唱哑了。”吉布李宏说。
  2008年7月,吉布李宏回到家乡凉山,选择当了一名音乐老师。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书本上简单老套的儿歌,反而受一些流行歌曲影响很大,于是他决定创作一些“流行”的儿歌。经过反复打磨,他写出了《玛薇》等作品。这首歌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一唱走红,有评委将其称为“中国最牛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