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陈黎(左二)向群众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从达州市宣汉县城出发,到该县境内的4A级景区巴山大峡谷,经省道、上高速、过快速通道,距离100公里。
这条路,陈黎每年都要往返上百次。尽管沿途风景宜人,但她似乎从来都无心认真观赏过。只因她的心里装着这条路的尽头,想的是如何让巴山大峡谷的文旅扶贫,真正让宣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陈黎是土生土长的宣汉人,给人的印象身体单薄,却精力旺盛,做起事来更是雷厉风行,让人无法想象她单薄的身体里居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2012年,陈黎从川大法学院法律硕士毕业,并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家乡抛来“千名硕博进达州”的橄榄枝,她没有犹豫,怀着一颗初心和家乡情结,回到家乡宣汉。
回乡后,她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做起,在宣汉县司法局工作,做过普法宣传员、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援助律师。后到南坝镇挂职锻炼,历任庙安乡副乡长、宣汉县投促局副局长、局长、文旅局局长。回乡9年,她一路用汗水铺就,同时也收获了掌声和鲜花。
当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时,陈黎还在基层乡镇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根本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脱贫攻坚工作刚刚起步,作为脱贫攻坚的分管负责人,什么事情都在摸索中前进,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跑上跑下,凭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正因她不分昼夜在扶贫一线奔波,她对口帮扶的庙安乡洞子村当年便顺利脱贫摘帽。
2018年8月,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开园;2019年3月,陈黎调任宣汉县文旅局局长。彼时,巴山大峡谷承载了周边9.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希望,承载了周边21个乡镇老百姓的致富梦想,身为文旅局长的她,更是一刻都不敢放松。
因此,才有了她每年上百次往返县城与景区的赶路场景,才有了她不分昼夜奔忙在文旅扶贫第一线的身影,才有了2020年巴山大峡谷片区的整体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
“脱贫攻坚事业要苦干,但不能蛮干,要懂得借力借势。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脱贫攻坚事业与文旅发展深度结合,创造出一种让老百姓能长效致富的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输血式的扶贫变成造血式的扶贫。”陈黎笑称,为了把这些事想明白,头发真没少掉。
巴山大峡谷,毫无疑问是最好的载体和支撑点。围绕着巴山大峡谷做文章,宣汉成功探索出“资源入股带动脱贫、劳动就业带动脱贫、经合组织带动脱贫、经营帮扶带动脱贫、易地搬迁带动脱贫、农旅联动带动脱贫、文化演艺带动脱贫”七大文旅扶贫模式。
依托国家近年来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宣汉完成了491个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211个贫困村文化室提档升级。同时,每年深入贫困村开展送文艺演出活动400余场。以弘扬孝善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文艺作品深受老百姓喜爱。
2020年,在陈黎的带领下,宣汉成功创建6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4个“市级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镇”和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文化之乡落户宣汉。同时,宣汉成功跻身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2020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模式成功入选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十大典型案例和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集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