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左)与严家炎。
严家炎著《金庸小说论稿》。
为人师者,境界之大,亦可有侠气也。
对严家炎这个名字,中文系毕业或者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绝对不会感到陌生。他与唐弢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等,被国内各大高校作为核心教材广泛、长期采用。作为“文学史家”的严家炎,被一代代修习此课程的学子所熟知。
2002年,年近七旬的严家炎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重新出山,主持列入“十五”规划的国家级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历经八年奋斗,严家炎主编、十位学者通力合作的三卷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推出,为广大学子再添精神食粮。
作为“文学评论家”,严家炎有两次大型评论影响力都“出圈”:1960年代初,严家炎发表的有关《创业史》的评论文章,比如《关于梁生宝形象》《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等曾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一年,这位令人刮目相看的文艺理论家还不到30岁。这些评论文章成为后来者研究经常涉及到的重要史料。第二次就是开始于1990年代,对金庸武侠的评论。后者更在中国文坛、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2021年春的一天,北京,垂柳婀娜,红花斗艳。在朝阳区一处养老院的文化室里,88岁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家炎,在等候着约访的封面新闻记者。见到记者,他上前一步,热情而有力地和记者握手。他目光坚定且专注,语速缓慢而清晰,似一株饱经风霜的不老松。严家炎做事严谨,不爱说话,也不轻易流露感情。因为身体渐弱,他的记忆力减退,但仍在夫人卢晓蓉的帮助下,非常努力分享他的诸多核心观点,金庸武侠的文学价值,为了真理与人笔战,为被遮蔽的作家说话,等等。说得最多的,还是武侠。他多次提到,对金庸武侠作品的高度认可、重视,“绝不是我故意要把他抬起来,而是从事实出发,研究出来的结果。”
小说在中国曾长期被视为文学里的“小道”,武侠小说更是“小道”中的“小道”。严家炎从严肃学术的角度,为武侠小说正名。他对金庸武侠有一系列的讲课及著述,率先把金庸的武侠小说搬进北大课堂,对于金庸进入文学史及大学课堂的“合法化”,国内学术界对通俗武侠小说的接纳与认可,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外,严家炎还秉笔直书,通过学术文章为丁玲、萧军等作家“翻案”,帮助消除他们在历史上曾遭受到的一些误解;把鲁迅小说《铸剑》归为武侠小说,与一位学者发生激烈笔战……
在一次次文学论战中,严家炎坚守着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就事论事,冷静客观,以理服人。
他说:“无论为学还是做人,都需要一点‘傻子精神’,即不计利害,脚踏实地,坚守良知,只讲真话。”
冯友兰之女、作家宗璞说北京大学有两个“大侠”,其中一位就是严家炎。2018年,当时90岁的宗璞在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再次确认:“严家炎是有侠气的好人,助人为乐,绝不计较一些小事,心胸很大,敢说真话。说真话有时候会惹麻烦,但他不考虑那些,事情该怎样就怎样——这在现在很难得。”
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60多年,严家炎撰写了近400篇文章,出版22本书,独立或与他人编撰了多本研究文集和教材。2021年,他挑选了自己有代表性的文章和书籍整理后交给出版社,十卷本、230万字的《严家炎全集》即将出版。
见到记者,一说到武侠,严家炎的状态就仿佛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在那里,他看到很多美好的风景,是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给他人。严家炎说,通过阅读和实际交往,他印象中的金庸,敦厚而坚毅,为人正直,不取巧。而这些性格特点,也恰恰是记者这次采访所感受、了解到的严家炎所具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在此达成了一种高度契合。文学场边的解说员,有时候也是文学场内的一分子。
如果可以选择一个金庸笔下的人物来自比,会选择谁?严家炎的回答是:“郭靖”。这是严家炎看的第一部金庸武侠《射雕英雄传》的主角,一个憨厚、正直、踏实的大侠。无独有偶,郭靖也被视为与金庸气质比较接近的一个小说人物。
像严家炎这样书斋里的学者,虽然不是刀光剑影的大侠,却可以在另外一个层面表现侠的力量:通过犀利睿智的思考,去发现值得彰显的价值和意义,去帮助被遮蔽被忽略的存在。在八十多年的过往人生中,严家炎经历磨难,遇到挫折,可心里始终藏着一个隐秘而丰富的大侠世界。
1994年10月24日,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金庸)名誉教授的仪式上,严家炎发表《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严家炎非常正式而严肃地提出: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金庸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
金庸武侠粉丝遍布华人世界,影响力甚大,有“成年人的童话”之美誉。但能进入高等学府,而且是北京大学,被文学的专业研究者如此认可、重视、赞誉,却是头一次。尤其是,当时还有不少人对武侠小说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其“犹如鸦片,使人在兴奋中滑向孱弱”。严家炎如此重视、好评金庸武侠,必然也迅速引发学界内外的高度关注,其中不乏争议。
严家炎一不做二不休。1995年春季学期,他干脆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专题课,把金庸武侠小说正式搬进北大课堂,对之进行系统的学术探究、传播。讲座饮誉北大,很多人来旁听,一位日本的教授也觉得有意思,全学期一节课都没落下。据严家炎的高足、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回忆说,那时候的北大,几乎全班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迷上了金庸。讲稿后来被整理成书出版,这就是国内“第一部从学理上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金庸小说论稿》。这本书至今被年轻人阅读、认可,在豆瓣上好评甚多。
除此之外,严家炎还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金庸武侠的论文。1996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等,1998年出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主办的“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 年主持“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成为大陆学界最著名的金庸小说研究专家。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小说论稿》,除收录《金庸热:一场奇异的阅读现象》《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金庸的“内功”:新文学根柢》《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等十二篇专业论文,还有《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等五则附录。
为金庸武侠“正名”的这一切努力,对严家炎来说,并非为了赶潮流攀附名人或要争做“始作俑者”,而是出于文学史研究者的一种历史责任感,出于对金庸武侠的深入研究和对文学规律的深刻认识。
严家炎从语言、形式、风格、内容、历史观等多个角度,对金庸武侠给予全方位研究,发掘出其独特却容易被忽略的价值。
中国有比较悠久的武侠写作传统。但判断作品是不是文学,是不是好的文学,首先在于语言。在严家炎分析看来,是金庸的写作,使武侠小说“真正进入文学的宫殿”。金庸的武侠清新可读,正在于他以武侠小说的形式,做了出色的文学实验:汲取章回体小说形式,汲取白话语言的优点和新文学之长,形成一个新鲜活泼、干净利索而又优美亲切的语言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