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档案馆-
A16 档案馆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档案馆
  • ·定陵:主动发掘的唯一帝王陵墓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定陵:主动发掘的唯一帝王陵墓

明定陵宝城。

明定陵地宫棺床及棺椁复制品。

明定陵重门。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国古代一共出现了多少个皇帝?如果从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帝开始算起,到1912年溥仪退位宣告中国帝制的 结 束 ,在 这2132 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一共出现了422位皇帝(当然也有其他的说法)。这么多的皇帝,他们或许治国有方,或许荒淫无度,死后都被埋葬在了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之中,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帝陵文化。
  在如此众多的帝陵之中,有一座陵墓尤为特殊,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经由考古学家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它就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发掘于20世纪50年代,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的不完善,定陵出土的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导致很多珍贵文物损毁。也就是在定陵发掘之后,考古学界才有了“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规定。
  今天,定陵的地宫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还能进入参观,但现在大家眼前的那个地宫,早就不是万历皇帝下葬时的样子。定陵在发掘过程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规矩又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一起回到现场去一探究竟。

数次勘探 长陵“躲过一劫”

  说到定陵的发掘,我们不得不提到长陵。起初,考古学家要发掘的帝陵是长陵,可调查一开始便陷入了困境。这是一次科学考古发掘,而不是像孙殿英盗掘清东陵那样的野蛮发掘,所有流程必须严格按照考古程序来,考古学家要尽可能先找到通往地宫的隧道,在保证整个墓葬形制完好的前提下进入地宫。所以这第一步,就是通过勘探,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是十三陵的首陵,其规模也是十三陵中最大的。考古人员围着陵墓的宝城、宝顶忙活了好几天,连个地宫的影子都没找到。这里插一句,所谓的“宝城”“宝顶”,是古代陵墓的专业术语。明代的帝王陵采取的是封土形式,地宫之上堆成一个高高的土堆,四周再砌上高大的砖城,城墙上还设有垛口和女墙,像一座小城,所以被称为“宝城”。高大的封土远远望去,就像突出的圆顶,因此又被称之为“宝顶”。
  一筹莫展之际,发掘委员会迅速作出对策,决定先找其他皇陵试掘,积累经验,再向长陵发起冲击。1955年11月23日,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向国务院作了汇报,提出将永陵作为试掘的陵墓。
  他在报告中写道:鉴于长陵已有600余年历史,很可能地层已发生变化,土壤产生淤积等情况,建议正式发掘前,进行一次科学勘测。根据勘测结果和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先在永陵进行部分试掘,以便积累经验,拟定开发长陵的详细计划。
  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和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由于嘉靖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5年,所以永陵修建时间也很长,其规模在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保存情况较好。
  可是,对永陵的勘探工作依然一无所获。无奈之际,“长陵发掘委员会”决定将发掘目标转向定陵。

发现石碑 明确定陵具体位置

  定陵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在22岁时,万历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前后历时六年时间才完工。史料中记载,“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工,费至八百余万云”,也就是说,修建定陵总共花费了白银八百多万两。这什么概念呢?万历中期,当时全国每年的赋税收入大概在白银四百万两左右,造一个定陵竟然用去了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定陵虽然历史上曾遭受过三次大火,但一些地面建筑仍然保存了下来。通过这些地面建筑,考古人员推测,或许能够找到陵墓构造的线索。
  几经波折,那一天终于来了。当队员们勘探到宝城的一角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由于当时没有梯子,附近又找不到大块石头和木料,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了洞口。经过观察发现,这个洞口像是券门的上端,光照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往里挖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位工人发现,其中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上,赫然刻着三个大字:“隧道门”。
  果不其然,往下挖了十多天后,发现了一个券门。为保证陵内的安全,考古队决定不将券门拆通,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个决定,使考古队让关键证据在眼皮底下溜走了,从而多走了很多弯路。
  第二条探沟整整挖了一个多月,却始终没有新线索出现。于是,主持发掘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决定加深探沟。一天,一个参与挖掘的民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碑上刻着16个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短短16个字,却至关重要。这句话的含义简洁明了:只要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能挖到金刚墙了。明朝人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所以这块墓碑,等于是明确提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
  为什么墓边会出现这种类似于“指路”性质的石头呢?这不等于是给盗墓贼提供方向了吗?这就得说说明代的陵墓制度:明代,比较讲究帝后合葬,也就是皇帝和皇后死后葬于一处。可人的生死是不能控制的,有个先后顺序,总不能皇帝和皇后连去世的时间都保持一致吧?所以,如果皇帝先死,皇后死后就得重新挖开陵墓安葬。为了不对陵墓造成破坏,就得事先在陵墓的入口、隧道口、墓门等地方留下指示标记,方便二次入葬。我们前面说的小石碑,起的就是这个作用。
  根据石碑提供的线索,考古队修改了挖掘计划,在通往宝顶中心的方向,开挖了第三条探沟。

几经周折 终抵定陵地宫大门

  1957年5月,考古队终于挖到了陵墓的外墙——金刚墙。整座墙高8.8米,厚1.6米,由4层石条铺就,石基上方用了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最让人兴奋的是,在金刚墙的中央有个砖砌的梯形券门,上窄下宽。大概率来看,这就是400多年前,万历皇帝下葬时的入口。
  考古队从券门最上面的几层砖开始拆起,很快,金刚墙就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我国古代的各种野史中,流传着各种关于墓葬机关的传说,什么暗箭、飞刀、毒气、陷阱等,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在这之前,还没有人真正进入过古代帝王陵墓,里面究竟是什么情形,到底有没有机关,每个人心里都没谱。
  谨慎起见,副队长白万玉决定先派一位同志进入地宫看看情况。但是派哪一位同志进去呢?这就得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了:首先,这位同志肯定要年轻力壮,万一真有危险,跑得也快;其次,还得有经验,能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最后,胆子得大。思来想去,白万玉最后选中了庞中威。
  多年之后,庞中威回忆起当初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在进去之前,考古队给庞中威做了很多保护措施,不仅戴了防毒面具,腰间还系了一根长绳,另一头由洞口的人紧紧攥着,万一有危险,就赶紧往回拉。
  下去之后,庞中威弯着腰,躬着身,精神高度集中,只听见脚落之处,有“嗦嗦”的响声,后来才知道,这些响声是由地上散落着的腐木发出的。当初将万历的棺木搬进陵寝的时候,因为太过沉重,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先在地上铺一层圆木,通过滚动的方式来搬运,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三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圆木早已腐朽殆尽,所以踩上去才会有如此声音。
  经过一番检查,墓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于是白万玉又派了几个人下去。大家借助手电光,在黑暗中慢慢向前探索。突然间,有队员喊道:“地宫门!”只见光亮的尽头,两扇洁白如玉的大石门兀自矗立在人们面前。文图来源《围观考古现场》
  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简介项木咄: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知乎考古大V,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艺术领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