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时评-
A7时评
  • ·“红孩儿”成博士 靠的不是《西游记》
  • ·“剧本杀”市场膨胀 “剧本”版权保护必须跟上
  • ·能不能把“4点半”变成“5点半”?
  • ·以恋爱经历考察情商才是低情商吧
  • ·近视防控不能“近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封面评论

“剧本杀”市场膨胀 “剧本”版权保护必须跟上

  

□蒋璟璟

  “剧本杀”是一种推理性质的角色扮演游戏,规则大致为玩家选择人物,阅读剧本,搜证线索后找出“幕后真凶”。近年来,随着综艺带火、线下店铺激增,“剧本杀”近两年市场规模达到百亿级。与此同时,“剧本”盗版猖獗、粗制滥造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有业内人士表示,“许多‘剧本杀’产品质量很差,逻辑不自洽,体验糟糕,没头没尾,前后对不上。” (中国之声)
  最近几年,“剧本杀”迅速走红,给人以无限想象。这种集角色扮演与侦探缉凶的线下游戏,因其沉浸式过程以及智力挑战的独特体验,成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新社交方式。当然,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剧本杀”蛮荒的发展下,同样是乱象不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剧本杀”生意是低成本且一次性投入。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除了场馆等硬件开支,“剧本杀”生意中的另一项开支大头是购买“剧本”。
  一个好的“剧本”,逻辑自洽、环环相扣,不亚于一部好的推理微小说。优质的“剧本”,因其稀缺故而定价不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剧本杀”的“剧本”,玩过一次基本就“剧透”了,同样的客户不会玩第二次。就此来说,此类“剧本”类似于一次性消耗品。故而,“剧本杀”店铺必须采购大量“剧本”。
  很遗憾,如今很多“剧本杀”的“剧本”,比雷人的电视剧剧情还要雷人。为了控制成本,很多“剧本杀”店铺索性“拿来主义”,把别人的“剧本”一顿魔改,盗版猖獗。侵犯版权不说,游戏的体验也是一言难尽。
  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巨大的市场,“剧本杀”的上下游产业亟待规范。其重中之重,就是建立“剧本”作家的利益保护机制,以及一套“剧本”交易的规范化、标准化平台。确保好的“剧本”得到合理的利益变现,才能支撑“剧本杀”不至于变成“雷人杀”“坑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