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长征时抬担架救伤员 爬雪山时双腿被冻烂
  • ·工业重镇点燃运动梦想 川威集团献礼建党百年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原籍苍溪、现居内江的川籍女红军赵桂英:

长征时抬担架救伤员 爬雪山时双腿被冻烂

◀女红军赵桂英。

  2020年7月24日,内江市梅家山干休所,蝉鸣鸟叫,绿树成荫。在这个宁静而富有历史感的院子里,104岁的老红军赵桂英穿着一身军装,坐在家中椅子上,柜子上摆放着数枚红军长征和抗战纪念章。
  梅家山干休所被内江人称为“红军院”,如今,这里只住着赵桂英一位老红军,老人身体还算可以,清醒时依然记得长征的一些片段。小女儿田萍和女婿燕飞常年与她生活在一起,负责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

年幼时当童养媳
离家参加红军获得新生

  1916年,赵桂英出生在广元苍溪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赵桂枝。因家里穷苦吃不起饭,十多岁时她被送给场镇上的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天天都干活,还经常挨打。
  1934年,红四方面军来到苍溪,赵桂英与其他当地青年一起到县城给红军背军粮,之后他们没有回家,直接在苍溪县城参加了红军,赵桂英还剪掉了一头长发。
  至于为什么相信红军、选择跟着红军走,赵桂英曾告诉过小女儿田萍。“母亲说过红军里面不管是首长还是士兵,说话都客客气气,很有礼貌,对待她们这些女性也非常尊重,平等待人。所以长征再苦再累,她都觉得比回去当童养媳挨打挨骂强,在部队里完全像获得新生一样。”田萍说。

长征中抬担架
多次掉队都追赶上部队

  赵桂英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31军供给部,先后当过供给员、宣传员等,还负责抬过担架运送伤员。红军长征时,她与大家一起爬雪山,过草地。
  当时的赵桂英大概十七八岁,很能吃苦。她曾告诉女儿:“长征中的工作,一是要负责给伤员洗血绷带,二是天天抬担架。抬担架是有诀窍的,上坡要用劲,下坡腿要拖着走才稳,遇到飞机轰炸的情况,首先要保护担架上的伤病员。”
  在部队里抬担架,如果完成任务出色,就会奖励一面小红旗。赵桂英得到过几次小红旗,每次她都特别开心,对小红旗也格外珍惜。
  当部队到达阿坝时,由于卫生条件差,赵桂英大腿内侧长了一个大疮,走路十分困难。当时部队是白天走,晚上也走;晴天走,下雨也走,为此赵桂英时常掉队。掉队了,她就少休息,一个人坚持朝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追赶。
  赵桂英随部队爬夹金山、党岭雪山,三过草地。在爬雪山时,她只穿着一双草鞋,严寒之下,双腿都被冻烂。“母亲就把能裹的东西全部裹在腿上,这样一瘸一拐地走出雪山。”田萍说,女红军在长征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面临着更多身体和生理上的困难,在生理期,赵桂英和其他队伍中的女战士,只能捡起地上烧过的炭木灰,用一块旧布包裹着,作为生理期的卫生用品来使用,当时的条件之苦可想而知。
  1936年,经过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赵桂英被分配到延安兵工厂当工人。
  赵桂英的儿子田冲回忆,母亲曾给他讲过兵工厂自制出第一支枪的故事:1939年5月1日,延安兵工厂自制的第一支步枪送到延安桥儿沟展览,毛泽东亲自去现场参观了这支步枪,还拿起来仔细地看了又看,并拉拉枪栓、瞄准,高兴地说:“枪造得很好嘛,使上我们自己造的枪啦。”他还勉励大家要创造条件,多生产,狠狠打击日寇。受到中央首长的鼓励后,同志们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不久就制造出了第一批步枪。

战火中两儿子失散
多方打听14年后母子相聚

  记者采访时,赵桂英的女婿燕飞说,老太太前两天夜里一直唠叨,两天没睡觉。然后,他用手指了指脑袋说:“她以前两个儿子失散,受了刺激。”
  1944年,赵桂英与来自四川阆中的红军田池结为夫妻,田池当时在联政部工作,他们的婚礼是耿飚将军主持的。
  赵桂英在嫁给田池之前,1936年在延安曾结过一次婚。当时在组织的介绍下,她嫁给了一名陕北红军,并生下三个儿子。但是,由于她和第一任丈夫听不懂彼此方言,加之生活习惯不同,两人离婚了。之后,赵桂英通过自由恋爱,与四川老乡田池结了婚。
  当时赵桂英两个稍大点的儿子,被安排在延安保育院住校,最小的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则被她带在身边。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当时赵桂英与丈夫田池已生下了儿子田冲,并且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孩子。党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马上撤离,由于来不及接回住校的两个儿子,赵桂英只能在战火中抱着另两个儿子紧急撤离。田冲说:“那个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哥哥,肚子里还怀着妹妹,开始撤退。当时地面有国民党的追兵,天上有飞机轰炸,撤离的队伍白天不敢走,只能晚上赶路,还要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母亲凭借坚强的性格,带着我们走出来了,部队到达山东的时候,生下了妹妹。”
  从此,赵桂英与两个儿子失去了联系,多年来,她都不知道两个儿子去了哪里,四处打听也没有下落。由于担忧两个儿子是否还活着,日思夜想,她的精神状况甚至出现了问题,经常在夜里睡不着觉。之后许多年,赵桂英都没有停止寻找儿子,但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一直没有找到。
  一直到1961年,田池所工作的内江汽车大修厂来了一名北京青年,赵桂英和丈夫对这个远道而来的青年比较照顾,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在聊天中,这名青年得知赵桂英在战争中失散儿子的事情,便决定趁回北京探亲之际,通过北京的朋友和亲属帮赵桂英寻找儿子。
  1961年,经过这名青年多方打探,好消息传来,赵桂英失散的两个儿子都找到了。原来,两个孩子随着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一起转移,在组织培养下长大,他们一个考上了西安美院,毕业后在北京实习,一个在新疆参军。
  失散14年后,赵桂英与两个儿子终于团聚,全家人都非常欣喜。

对子女要求严格
儿子捡回一个榔头挨批评

  1950年2月,赵桂英随丈夫田池转业,担任西南运输公司办公室科员,在重庆工作;1952年,调到四川省交通厅工作。1958年,田池被调到内江市,担任交通局副局长,并负责在内江市组建汽车大修厂,赵桂英又随丈夫工作调动来到了内江,至今生活在内江。
  与田池结婚后,赵桂英又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一共养育了8名子女。如今,全家已经有四代,整个家族有50多人,子女中有参军的,有从教的,有当工人的,都非常优秀。田冲说,母亲一生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对自己和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我在内江汽车大修厂当工人的时候,有一次厂里一个榔头坏了,我就捡回家去用,母亲看到之后批评了我,说是公家的东西一点都不能沾。”
  女儿田萍说:“母亲是一个勤俭的人,我们从小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她手工做的。小时候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要服从组织分配,遇到困难要鼓劲,不能泄气,她还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母亲虽然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但之前生病住院也是住普通病房。”
  “母亲虽然已经老了,但是她的革命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特别是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红军后代,我们深知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更懂得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田萍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 刘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