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杨芸晴首发专辑:坚持音乐仪式感
  • ·73岁“发烧友”心愿:有生之年建相机博物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73岁“发烧友”心愿:有生之年建相机博物馆

金鹏飞摆弄相机。

  在成都,有一位73岁的相机发烧友金鹏飞,他与相机有着近70年的不解之缘,一共收藏了700余部相机,其中有30余部超过100年历史,最古老的产于1883年。
  5月18日,一年一度世界博物馆日如约而至。金鹏飞有着这样一个心愿:希望能设立一个相机博物馆,将自己收藏的相机展出,向公众分享相机的渊源和故事。

祖父传下来
“相机界的老爷车”

  踏进金鹏飞家中,封面新闻记者被柜子里满满当当的相机吸引,藏品包含木箱相机、单反相机、双反相机、间谍相机、手枪相机等等,种类繁多,加起来共有700余部,其中两部是祖父金子元留下来的“传家宝”。
  金鹏飞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着各种品牌、种类的相机。在年逾古稀的金鹏飞看来,每部相机都有它的特别之处。
  据金鹏飞介绍,祖父曾开过照相馆。“当时,相机在中国十分珍贵,但是祖父却拥有两部。”这两部古典方箱式相机,一部是1926年由德国蔡司依康公司制造的IDEAL相机,另一部是由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BROWNIE JUNIORSIX-20相机。
  艰苦岁月中,这两部相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一直传承到金鹏飞的手中。他曾带着它们参加了央视《我有传家宝》节目。“在相机爱好者眼中,这两款相机都是难得一见的‘相机界的老爷车’。”他说。
  如今,祖父留下的两部相机陪伴了金鹏飞70余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他从4岁把相机当成玩具,到现在把收藏相机变成个人爱好,相机“渗透”到了他的生活之中。
  从最初祖父留下的两部相机,到如今的700多部,从原始的木箱相机到大众的单反相机、小众的间谍相机、手枪相机等,他的收藏中,有30部相机超过100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一部生产日期为1883年。
  金鹏飞最喜欢的是一部专为中国市场定做的相机。在这部相机的背后刻有“For China”的英文字样,意为专为中国制造。他说,这部相机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制作工艺上都堪称当时的世界顶级。

望寻有缘人
在博物馆展出相机

  据金鹏飞说,祖父原是一位经营着流动照相馆的地下党员。祖父去世以后,便把两部相机留给了家人。
  由于始终对相机保持着热爱,即便在一家都快揭不开锅时,金鹏飞也未曾有过要卖掉祖父留下的两部相机的打算。在拒绝了一位香港相机收藏家的求购要求之后,金鹏飞产生了收藏相机的想法。
  上世纪90年代,相机的价格对于金鹏飞一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刚刚参加工作时,金鹏飞在古玩店看中了一部蔡司相机,店家要几部打包一起卖,加起来售价1.2万元。“一共有六七部,其他几部都不值钱,也就20元左右可以购得。”
  当时金鹏飞月薪只有100多元,远不足以负担得起这笔“巨款”,他只能不舍离开。回家后,金鹏飞难以压抑对那部相机的喜爱,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开始东拼西凑筹钱,每天省吃俭用,最终购入了这些相机。
  收藏的相机数量与日俱增,自家的屋子太小,加上楼层高,腿脚不好,金鹏飞特意租了一套三居室,用于摆放这些收藏。
  在相机收藏方面,花了多少钱,金鹏飞已经不记得了。前些年,他有一本账本,详细记录着每笔花销,后来几次搬家,账本弄丢了,自己也懒得再去记了。
  相机需要定期进行护理检修,繁复浩大的工作量,只有金鹏飞自己一个人完成。“我年事已高,有时觉得是乐趣,有时觉得是累赘。”
  世界博物馆日,金鹏飞将自己的相机收藏故事与经历分享出来,希望收藏的相机有朝一日能在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相机文化与历史。“我年纪大了,没那个精力物力,只有放在家中自己欣赏。”金鹏飞坦言,只有走一步算一步,看是否能遇到真正的有缘人,让这些相机展示给公众。
  封面新闻记者钟晓璐刘陈平实习记者苟春实习生魏狄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