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将军的夫人、四川通江籍女红军张文:
张文在北京家中。
张文与丈夫洪学智的合影。
1919年7月出生,四川通江人。1933年2月参加红军,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副军职),是开国上将洪学智的夫人。
2020年9月13日,北京西郊海淀区一个安静的院子里,101岁的老红军张文坐在轮椅上,穿着一身绿军装,胸前佩戴着各种勋章。三女儿洪炜说,军装是妈妈最喜欢穿的衣服。听到四川老乡到来,张文非常高兴,微笑着向记者点头示意。
这是洪学智将军生前与妻子张文一起居住的地方,院子里种着石榴、山楂、葡萄等果树,一旁的地里还种着茄子、辣椒等蔬菜。进入屋内,客厅正面铺着红布的桌子上,摆放着洪学智将军的铜像以及张文老红军的照片,客厅两侧各摆放着旧的布沙发,显得有些简朴。
由于张文年事已高,不便久坐,她的长子洪虎、三女儿洪炜向我们介绍了母亲14岁参加红军、在党的旗帜下不断成长的革命人生。
张文,原名张熙泽,1919年7月24日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兄妹五人,她是老幺。父亲早年当过乡村教师,后因患眼病无钱医治而双目失明,母亲独自挑起家庭重担,一家人常为衣食犯愁。
为了生存,张文10岁那年,母亲忍痛将她送到洪口镇一个地主家里做佣人。张文给地主家做饭、带小孩、洗衣服,劳动强度很大,还经常遭到地主婆的辱骂和殴打。
1933年,红军来到洪口镇,红10师28团团部就设在张文家。她经常去听红军的宣讲,“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的思想,深深地吸引着她,尤其是看到红军队伍里的女兵精神抖擞、英姿飒爽,令她十分向往。张文和几个小伙伴背着家人,学习女红军的样子剪了短发。1933年2月,她与二哥张熙汉一起报名参加了红军。
因为会一些缝纫技术,张文被分配到红四军供给部被服厂,负责军服、鞋袜、帽子等的缝制。在红军队伍里,张文进步很快。她手脚勤快,缝纫技术好,很快被任命为班长。
1935年3月下旬,张文随红四军强渡嘉陵江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条件非常艰苦,张文背着缝纫机、线捆,两翻雪山,三过草地,历尽艰险。由于连续行军、饥寒交加,张文还患上了肺结核,每天发烧不止,但她一直咬牙坚持,紧紧跟随部队行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
西征途中,红军基本上都是夜间行军。一天晚上,天下着雨,张文背着一篓50多斤重的马尾手榴弹,跟随部队行进在狭窄的山路上。由于山路湿滑,她不慎踩上石头滑倒,滚下了山坡。
女兵排长刘文治见状,带着两名女战士摸黑下坡寻找张文。她们一边找,一边喊着张文的名字,但一直没有回音。最后,她们在坡下面几十米深的地方找到了张文,一棵大树挡住了她,但人已经昏迷。刘文治扶起张文,轻轻地唤醒了她。此时雨已停,大家借着月光往下看,只见大树下面黑乎乎一片,深不见底。张文知道,如果没有这棵大树挡住,她将性命难保。
1935年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不久,张文随红四军开始北上,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是宝兴县的夹金山。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白雪皑皑,山高路险,气候恶劣。张文随部队爬到3000米以上的高度时,空气明显稀薄,呼吸变得困难,她突然两眼发花,四肢发软,怎么也走不动了。女兵排长刘文治看到张文快要支撑不住,急忙奔过来,抢过她背的东西,又叫来管理科长,两人用胳膊架着张文继续往上爬,这才翻过了雪山。张文说,如果她当时倒下,就不可能再爬起来,排长又一次救了她的命。
长征结束后,张文和刘文治就分开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张文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红军之路》一书中写道:“在夹金山上,如果没有刘文治排长的帮助,我是肯定爬不到山顶的,我终生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2020年8月,记者在重庆采访108岁高龄的刘文治时,得知了她和张文生死之交的故事。记者通过张文的三女儿洪炜,把老排长刘文治还健在的消息转告了张文。已经101岁的张文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激动,惊讶地说:“她还活着呀!”接着,通过双方的子女,两位老战友再次取得了联系,互相送去了问候和祝福。
1936年5月的一天,红四军在雅砻江畔的一块草地上举行了全军运动会,张文带着供给部的女兵班上台唱了一首新学的《打骑兵歌》:“敌人的骑兵不须怕,沉着敏捷来打它……”男兵们一个劲儿地鼓掌,女兵们又接连唱了《捉活牛歌》等好几首歌曲。
在张文唱歌时,主席台上的军首长中,有一双眼睛注视着她,他就是政治部主任洪学智。听完唱歌后,他说了一句:“这个女兵(指张文)的歌唱得不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军长王宏坤和爱人冯明英,马上张罗着要把张文介绍给洪学智。
冯明英找到张文,明确表示要为她和洪学智做媒。张文对洪学智是熟悉的,因为供给部归政治部管,洪学智经常到服装厂检查工作。张文也知道,洪学智作战勇敢,有勇有谋,爱护部下,在红四军指战员中有很高的威信。张文征求了同在供给部工作的二哥张熙汉意见后,心里有了主意。
1936年6月1日,张文和洪学智在红四军政治部办公室举行了婚礼。由于当时条件实在太差,管理处的同志搞了点牦牛肉、烙了些青稞面饼,烧了一锅面疙瘩汤,就算是结婚的宴席了。
从长征路上结婚到2006年洪学智去世,两人相儒以沫整整七十年。不管是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还是和平年代经历风浪,他们始终互敬互爱,成为军中佳话。
张文和洪学智共育有8个孩子,其中6个孩子出生在革命战争年代,因为行军打仗,其中大女儿和二女儿不得不托付给老乡抚养。
大女儿洪醒华12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从农村回来时,洪醒华身体比较瘦弱,经常生病,上中学时还得了肺结核。洪学智在工作之余,像慈母一样对她百般关心,以弥补过去对女儿的亏欠。在父母的关怀和帮助下,洪醒华战胜了疾病,还成为长春医科大学的学生,曾任电子部402医院副院长。
大儿子洪虎,1963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他积极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到青海黎明化工厂从事军工生产,一干就是13年。后来回到北京,曾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1999年任吉林省省长,是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二儿子洪豹,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外语学院,曾任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少将军衔。
二女儿洪彦,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
三女儿洪炜,1965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97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
张文和洪学智的8个子女,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光和热,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洪虎对记者说:“母亲和父亲身上所具有的长征革命情怀,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1983年,张文离休后,依然为公益事业到处奔忙,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她把总后机关退休老同志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老战士歌咏队,不仅在部队演出,还到地方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人民日报》等都报道过他们的事迹。
她还身体力行,资助革命老区的孩子上学。1995年,张文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大学一位来自革命老区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生活特别困难,她就有了资助贫困学生的想法。经与北京大学联系,北大送来了湖北、四川、山东、广西等革命老区8名特困生的资料。原计划赞助6名学生,洪学智看了情况介绍后说:“我看这8名同学都应该资助。”于是,张文和洪学智资助了2名,他们在京的子女资助了6名,一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离休后,张文一直想为家乡通江的孩子做点事,因为她知道通江的经济、教育都比较落后。经儿子洪虎建议,她拿出十几万元购置计算机、服务器、投影仪等设备,帮助通江县洪口镇中心小学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017年,计算机教室的设备面临更新换代和系统升级,张文知道后,又慷慨捐助了二十多万元,用于硬件设备的采购。
2019年7月24日,张文老人迎来100岁生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向她贺寿:“开国上将贤内助,巾帼精英真豪杰。”三女儿洪炜说:“妈妈一生坚守革命信仰,她和父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奋斗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