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天下-
A10天下
  • ·别了,吴老!
  • ·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别了,吴老!

5月26日,吴孟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5月26日,载着吴孟超同志骨灰的灵车来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并绕行一周。医护人员目送灵车缓缓驶过。
  新华社发

  5月26日,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天蒙蒙亮就有市民陆续赶来,与吴孟超院士告别。
  上午8点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开始。
  大厅内,《国际歌》奏响,这是吴孟超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曲子。
  鲜花丛中,吴孟超面容安详,穿着生前最喜欢的军装,覆盖鲜红的党旗。身后的照片笑得十分慈祥,两旁的挽联写着:一代宗师披肝沥胆力拓医学伟业,万众楷模培桃育李铸就精诚大医。
  悼念的人群缓缓进入大厅,他们面朝遗体,手持鲜花,鞠躬绕灵,与站在左侧的吴孟超家属一一握手,除了轻轻地道一声“保重”,还有更多地表示“感谢”。
  送别的人中,有八旬老者,也有2岁多的幼儿,有的与吴老从未谋面,却都心怀敬仰,在吴老灵前深深鞠躬,或站立敬礼。
  大厅外,80岁的援越抗美老战士杨友泉,拿着2009年和吴孟超的合影,与身边人分享着《怀念吴老为我“算账”》的故事:“我当时已经被肝病折磨了44年,想找吴老换肝,可吴老给我算了一笔账,用剩余一半的肝还能再活22年到90岁,瞬间给我了人生希望。今天我还活着他却先走了,但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0岁的付晓婧,一夜未眠,眼泛泪光地带着鲜花和手抄的500份网友寄语前来,“来不及去送袁(隆平)爷爷,今天特地来送吴爷爷,我作为召集者及代笔者,深感其厚重,现在亲手送来灵前,等过阵子把没抄完的再送来给吴爷爷看。”
  一份份按时间序列排好的留言写道:“遥叩先生医者仁心,流芳千古!”“吴爷爷小辈送您来了,一路走好!”……最后一张,落笔是26日3点10分。
  “最好的祭拜就是奋起,虽然我们每个人职业不同,但是应该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工作,去付出、去产出,有多大能量,就贡献多大能量,以此纪念伟大的科学家。”早晨6点多从奉贤区赶来的高校老师郑敏荣哽咽地说。
  “我是吴老师1992年的博士生,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我和吴老在手术室共事了25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吴老给他女儿做手术,一个瘤一个瘤地摘,很煎熬,那场手术不仅是一场专业课,更是一堂人文课,如何为人父、为人师,老师的优良品德将影响我一生。”俞卫锋说。
  “我来自杭州”“我来自威海”“我来自广州”……大厅前的路被全国各地的人群挤满,他们依依不舍、缓缓前行,在灵车驶出时,再次深深鞠躬,齐声道:“吴老,您一路走好!”
  一路向西,在上海嘉定区,有一座吴老亲手筹建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这是吴老生前最惦念和最牵挂的地方,生前他即使坐着轮椅也时常要来看看。
  26日下午,阴霾了许久的天空也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大雨中,送别的队伍绵延数里,院外的环卫工人,院内的医护人员,还有穿着病号服的患者以及家属,他们站在雨中等着吴老来,就怕错过最后一面。
  “吴医生,感谢您的救命之恩”“胸怀肝胆,永垂不朽”“吴老,欢迎回家;吴老,一路走好。”
  一条条横幅、一声声道别,已让人分不清眼前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据新华社

故人之子追忆吴孟超院士:
他能说非常地道的四川话
曾说“宜宾是我成长的根”
缅怀
他曾说“宜宾是我的第二故乡”

  很多人不知道,吴孟超院士和四川宜宾有着特别的缘分。2015年11月19日,吴孟超在纪录片《吴孟超的李庄情缘》首播仪式上动情地说:宜宾是我成长的根,李庄是我成长的魂!
  1942年,吴孟超跟随同济附中西迁至宜宾李庄,他在这里生活了整整5年。随后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吴孟超曾说,宜宾是他的第二故乡。
  吴孟超去世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吴孟超在李庄的故人左照环先生。左照环的父亲与吴孟超是同济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两人有着深厚友谊。“他回李庄来看我父亲,别人都称他吴老或者吴院士,我叫他吴伯伯。”左照环说。
  今年72岁的左照环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已于12年前过世。不管是在宜宾还是上海,他都多次见过吴孟超。左照环印象里的“吴伯伯”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人,每到新年的时候,吴孟超都会给他寄新年贺卡。而年轻时的吴孟超,非常浪漫。
  据左照环回忆,吴孟超能说一口非常地道标准的四川话。“吴伯伯在李庄读书时,意气风发。每到周末,他和几个同学就会坐船渡过长江,到江对岸的玫瑰书院游玩。后来,吴伯伯回到李庄,还去寻找过玫瑰书院。”左照环说,“那个地方还在”。
  2016年,李庄同济医院落成,吴孟超来到李庄做了第一台手术——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术。这台手术全程50分钟,时年94岁的吴孟超院士手握手术刀,精准游刃肝胆。第二天,他来到左照环家中准备探望老同学,谁料故人已去。那也是左照环最后一次见到吴孟超。

追忆
“他对病人只有济世苍生”

  5月26日上午,上海龙华殡仪馆。吴孟超院士的学生和同事们,几乎都来了。
  在吴老的带领下,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创造了医学界的传奇。在吴老的身后,一批年轻有为的肝胆外科医生,已经积厚成器。
  麻醉科医生陆智杰与吴老搭台做麻醉多年。在吴老生命的最后时刻,陆智杰赶到病房,摸着吴老那双拯救过无数肝癌患者生命的手,没能忍住眼泪。
  “吴老是严厉的,不要指望他会表扬你,他不吭声就是对你最大的褒奖。”陆智杰回忆,每当高难度的肝脏手术顺利完成后,吴老就开心得像个孩子,会在房间里转圈。等到医生回答“血压心率都正常”后,他才挥挥手,一言不发走了。
  陆智杰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台肝巨大肿瘤手术。病人在手术中出了1万毫升血,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两遍。等病人顺利返回病房后,吴老看着陆智杰,嘴里吐出3个字“辛苦了”——这,成为吴老一生对陆智杰唯一的一次“表扬”。
  吴孟超生前常对学生说:“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有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但我愿你们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
  “他对病人只有济世苍生,没有贫富贵贱。”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许劲松说,那是一种信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