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位于《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的张思德花岗岩雕像,高6米,重60吨。图据CFP
延安。“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位于枣园革命旧址的北侧,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而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原址。广场中轴线上铺设有29块红色花岗岩五角星,象征张思德29岁年轻的生命是红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1915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六),张思德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把他抱给婶母收养。他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8月,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
到了立秋,天气开始转凉,按照当时的生活条件,冬季取暖全靠炭,张思德所在生产队的任务是烧制10万斤木炭。
烧制木炭,首先得上山伐树、建炭窑。9月5日早上派工时,张思德主动把自己分到最远的一处山场(延安安塞县庙河沟)挖炭窑,与他一起的还有战士白满仓。见战友朱旭明没有挖炭窑的经验,张思德就叫他上山砍树。
据朱旭明后来回忆,张思德牺牲那天上午,大家干得都很起劲,不知不觉已近晌午。“救命啊,窑塌啦!”在其他人正要放倒一棵青冈树时,突然听到窑洞方向传来带着哭声的喊叫。战士们扔下刀锯,飞跑过去,只见白满仓已被土埋到脖子。朱旭明立即和随后赶来的战友小李,一边使劲扒开压在白满仓身上的泥土,一边拼命地往外拽他。“快,快,里头的,张思德!”白满仓上气不接下气地呼喊。
“张思德被埋进去啦!”大家一边用双手扒炭窑里的土,一边扯着嗓子呼喊起来,不少人双手扒出了鲜血。扒到里头的小窑洞时,终于扒到了张思德。当同志们把他扒出来时,只见他双眼紧闭,脸色乌紫,嘴角渗出血丝,已停止了呼吸。
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的追悼会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在追悼会现场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为人民服务》。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为人民服务”被毛泽东再次深入阐述,这句话也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此后,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不断展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
1945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