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时评-
A6时评
  • ·美制裁大棒不过是“纸老虎”
  • ·付费实习不能沦为花钱买资历
  • ·怎样堵住产妇隐私数据漏洞
  • ·坐地铁不跷“二郎腿”,小题大做了吗?
  • ·期待更多失踪孩子能够回家
  • ·“恋爱险”既不浪漫也不保险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怎样堵住产妇隐私数据漏洞

  

□常莹

  你身边人有产后被骚扰电话打扰的尴尬吗?最近,有媒体报道,江苏苏州的两位新晋妈妈在生孩子后不久,陆续接到月子会所、产后修复的推销电话。一边是孩子的哭闹,一边是不停响起的电话,这让她们感到十分厌烦。今年年初,苏州警方介入调查。经查,这些产妇信息从当地两家医院的两名护士处泄露。在此案的调查审理中,信息买卖的“中间商”付给护士每月1万元,然后将这些产妇的信息以每条6元对外出售。
  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2020年9月,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就公开审理了一起案子,涉案医护人员利用在妇幼保健院工作的便利,在为新生儿办理出生证时,非法下载新生儿和产妇的个人信息,出售给母婴中心和摄影机构。
  产后个人信息遭泄露,这无疑影响到人们对医院的信任,也让不少产妇感到焦虑。从产妇的个人服务到满月照,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关键时间节点,商家们卡着点似的把握节奏推销,这样的事情近些年也并非罕见。有网友感慨:前脚生完孩子,后脚服务骚扰电话就来了,可谓实现了精准推送。
  在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具有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大。对于商家来说,最简单、最直接获取大量用户资源的途径,莫过于花上仅仅6元购买一条信息。能接触到产妇信息的医护或医院工作人员,仅仅依靠自己职业的便利条件和岗位权限,帮助不法分子收集产妇与新生儿的信息,就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见微知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黑色产业链有多大。
  这种黑色产业链的存在,暴露医院在隐私保护、个人信息管理上的不足。医院的个人信息是如何存储的,又是什么人能经手,对于信息隐私的保护又有怎样的举措,这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
  从源头上防住“内鬼”,医院方要从观念上强化医务人员对电子病历的保护意识,使严守隐私成为医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建立对泄露信息人员问责制度,从制度上约束“内鬼”。同时,也需健全自身的网络安全体系,从技术上堵住漏洞。
  从法律层面来看,一旦经手信息买卖便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因此,应当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危害数据安全行为的打击力度,不仅是针对“内鬼”,也要对个人信息买卖双方都做出有震慑力的惩戒。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