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文艺范-
A16文艺范
  • ·如何邀请到中国一流科学家“下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如何邀请到中国一流科学家“下凡”?

纪录片《超凡未来》导演解密

《超凡未来》海报。

《超凡未来》海报。

《超凡未来》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实现万米海试,“嫦娥五号”登月并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并发回高清火星图像……
  近年来,中国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国际舆论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报道层出不穷。为准确对外传递中国科技理念,描绘中国科学家生动群像,由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的系列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对中国科技成就进行了全景式展现。
  7月,该片先后在美国探索频道、北美电视网、阿联酋电信网、优酷等国内外媒体热播,获得海内外网友点赞。近日,该片制片人武倩文和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分别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畅谈纪录片背后的创作故事。

讲述中国科学家创新成就

  《超凡未来》由英国知名科学读物作家、纪录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执导,共五集。该片以全新手法讲述了数十位中国一流科学家的创新成就,介绍了中国在航空航天、深空与深海探索、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和食物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突出成就,体现了中国在以上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科学家们用观测器遍寻基本粒子的痕迹,用潜水器触碰深海的脉搏,用射电望远镜探查宇宙的呼吸等。
  此次来中国拍摄,是克里斯托弗继上世纪90年代周游中国之后的又一次来访。“当时我正准备开始自己的科学生涯。30年后,为了拍摄这个系列片,我再次来到中国,我的感受是,和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时比起来,中国在科研领域取得的进步是不可思议的。整个拍摄旅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在遗传学、宇宙学、量子物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处于世界前沿的中国科学机构和公司,他们的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我能在这个时候去拜访那些前沿科学家,真是非常令人兴奋。”
  为了这次拍摄,主创团队在前期做了很多策划和调研工作。武倩文直言:“因为纪录片的拍摄是一个环节众多的繁复工作,所以周密谨慎的前期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最初根据科学选题进行文本和网络调研,然后确定每集主题,再确定纪录片拍摄大纲,包括拍摄团队的选取等等都是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在策划准备之时就开始陆续着手与各个科学家取得联系,因为他们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如果主角定不下来或者有变化,就意味着需要重新策划安排。所以,很多前期工作是同期进行的,这是一个挑战。”
  而对克里斯托弗来说,拍摄《超凡未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在中文环境里工作,“当你试图了解别人的故事或工作时,与别人直接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不会说也不会读中文。一些中国科学家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那些英语不太流利的科学家来说,与他们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与优秀的双语制片人密切合作,以达到“就像是我在直接和他们对话一样”的结果。

先后在美国等海外媒体热播

  在克里斯托弗看来,已经播出的第一集《探索无界》是最难拍的一集。片中包含了地球海洋的深渊海沟、亚原子世界和茫茫宇宙的最深处。在谈到随物理学家王贻芳教授前往华南地区的地下深处,探访中微子探测器的建筑工地,了解施工进展情况时,克里斯托弗说,“那里的拍摄条件对摄制组和拍摄设备来说都非常艰苦。地下工地温度超过30摄氏度,湿度超过100%,摄制组必须非常小心地操作摄像机,要做超乎寻常的努力才能保证拍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当结束拍摄回到地面时,我已筋疲力尽了。在吸了一段时间的氧气后,才缓过来。”
  随后,团队又来到巨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天眼”所在地,采访该设施的首席科学家、天文学家李菂。“‘天眼’位于偏远的山区,它需要远离一切无线电波源,才能探测到来自遥远星系的极其微弱的无线电信号。因此,我们必须非常仔细地围绕‘天眼’来制定拍摄计划,确保拍摄设备不会对它接收无线电波造成干扰。”克里斯托弗说。
  让克里斯托弗激动的是,他采访到了“嫦娥之父”、宇宙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欧阳自远曾从事地质专业,这也是我成为纪录片导演之前研究的科学领域。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幸拍摄和采访了美国众多的宇航员,创作了关于登月的纪录片和书籍。能够采访欧阳自远,对我来说很荣幸。采访他的那年初,中国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因此,与欧阳自远会面,了解他的个人故事,了解他如何去推动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克里斯托弗坦言,在拍摄《超凡未来》时,自己“就像环游中国,有时感觉生活在科幻故事里。如果未来的几十年也能像这部系列片一样激动人心,那么这样的未来就真的可以称为‘一个无比美妙的未来’。”他还表示,《超凡未来》系列纪录片里所讲述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在有生之年,用好奇心和决心将人类知识的前沿推向尽可能远的方向,希望观众看完节目后会为他们感到骄傲。在和中国科学家相处的短短时间里,他们追寻梦想的决心让我很受启发。”
  目前,《超凡未来》先后成功在美国探索频道、北美电视网、阿联酋电信网、斯洛文尼亚Pro Plus卫视等海外媒体热播。武倩文表示:“海外网友的点赞和评论让我们看到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喜爱,我们目前正与其他海外媒体洽谈中,希望将《超凡未来》、将中国科学故事更广泛地传播。”

对话
每集由三位科学家阐述全景展现中国科技成就

  

封面新闻: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界很多大咖。作为普通观众来说,看到他们出现在荧幕上,可谓“神仙下凡”,也会好奇是如何邀请到他们来参与纪录片拍摄的呢?
  武倩文:

邀请这些大咖确实是一件比较艰难且沟通成本较高的工作,而且更难的是,我们需要将他们的拍摄时间安排在一起。因为导演和摄像师都来自英国,他们在境内不能停留太久,所以时间安排的因素对邀请嘉宾也是一个很大的变量和挑战。要感谢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大力支持使我们与科学家快速取得联系并确定了拍摄日程。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邀请李菂老师,因为他在我们预定拍摄时间内已有了别的工作安排,于是拒绝了这次拍摄。但是我们不想放弃,经过多次协商交谈,也让李菂老师看到了诚意,最终他忙里抽空,挤出一天时间从北京前往贵阳拍摄,这其中包括从北京往返贵阳的时间,也就是说只有将近半天的拍摄时间。
  直到现在,我都很清晰地记得,邀请科学家的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直担心被拒绝,担心科学家们已有工作安排,甚至担心他们不能如期回国拍摄等等。所以,能把这些“中国科学家天团”聚齐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更是莫大的荣幸。
  

封面新闻:你跟这些科学家接触之后有何感触?
  武倩文:

在拍摄中接触到的这些科学家都非常友善和随和,每次前往拍摄场地,我们都会担心在采访中出现差错,影响拍摄进度。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些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和用心完全超乎想象,他们能够很快进入状态,这给拍摄团队增加了很大的信心。
  在拍摄时,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取消,摄制组不能按照计划到达拍摄场地导致拍摄延期等等。但是科学家们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在拍摄过程中积极配合,使拍摄如期完成。
  在采访欧阳自远时,我作为制片人先期到达国家天文台沟通拍摄事宜,进入欧阳自远办公室时,他马上起身与我握手,还问我要不要喝茶,当时真的很受触动。欧阳老师在我心中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家,当看到他如此温暖、和蔼,让我更加肃然起敬。采访结束后,欧阳老师还和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用英语亲切交谈,并展示了他家庭成员的照片。
 

 封面新闻:《超凡未来》每期只有三个嘉宾,且每个人的平均时长都很短。为什么会用这样相对“简短”的方式来呈现,而不是在一个领域更深入全面地展示呢?
  武倩文:

相信看过纪录片的观众都会发现,每集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个主题均由三位科学家来阐述,这样,每位科学家可以通过一个小切口展示不同的侧面。其次,每集三位科学家互有关联,生动地组成了相关领域中国科学家群像,使用相对“简短”的方式来呈现也是周密调研后积极适应当前国内外互联网观众的观看习惯。
  

封面新闻:在剪辑、制作时,如何把握片子的走向,对视频素材进行取舍呢?
  武倩文:

每位科学家的故事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期望选择最打动人心、最精彩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在确保故事可以完整呈现的情况下,尽量浓缩并去掉一些和当集节目主题不符的冗余片段,留下了最有价值和最精彩的片段。另外,科学主题纪录片的叙事有独特的规律,面对大量的视频素材,我们需要秉持精简又真实的剪辑原则,并且要用有效时间讲清楚一件事,防止东拉西扯。
  

封面新闻:创作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在于哪方面?希望借此传递什么给观众?
  武倩文:

我们期望通过记录中国科学家不畏艰险、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动故事,积极传递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理念,主动阐述中国科技创新造福人类的理念。这既是我们创作这部纪录片的目的,也是希望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闫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