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隐身衣”下的人生智慧与文人风骨
杨绛先生的工作影像。
《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
“全唐诗录”有一部分是抄录于杨绛先生使用过的稿纸背面,如《丙午丁未年纪事》。
“全唐诗录”九册原稿全貌。
2021年7月17日,恰逢杨绛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最好的纪念,莫过于重新细读杨绛的作品和文字,体察她深远的文心和独特的诗意,反思她所思虑过的那些至今困扰我们的人生和精神问题。
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文学评论专著《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这是首届骆一禾诗歌奖得主、学者吕约多年潜心研究后的心血之作,是海内外首部系统化、总体性阐述杨绛八十余年文学创作的专著。通过深入剖析杨绛毕生的戏剧、小说、散文作品,旨在引领读者体察其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精神意蕴与文化内涵,进入这位身披“隐身衣”的智者的内心世界,领略其幽默与悲悯交织、理性与感性并举的智慧魅力。
谈起杨绛的作品,大多数读者都不会陌生。其中,最为读者熟知的莫过于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热潮的散文《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杨绛晚年的代表作、至今仍在各大图书热销榜单上名列前茅的长篇散文《我们仨》,以及汇集杨绛毕生思想精华的长篇随笔《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在大家的印象中,除翻译文学作品之外,杨绛擅长散文创作,而她有关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的散文尤其深入人心。不少人容易误以为杨绛仅仅是“散文作家”;哪怕喜爱杨绛作品的热心读者,对于其热门作品之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其他体裁的作品,也难免知之有限。
事实上,在八十余年文学生涯中,杨绛的创作涵盖戏剧、小说、散文三大体裁。虽以散文出道,但令她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却是戏剧作品,对喜剧与悲剧均有涉猎的她尤以热衷喜剧创作而在戏剧界脱颖而出。杨绛值得品读的小说亦不只有《洗澡》,篇篇灵动精巧的短篇小说,构成一幅幅洞察世态人心的绝妙风俗画。《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将其所有作品悉数收入视野,通过系统性分类展开阐释,条分缕析,逻辑鲜明。与创作重心变迁的时间顺序相呼应,本书依次解读了杨绛的戏剧、小说与散文创作,并提炼出不同主题——杨绛的戏剧展现出“喜智与悲智”的双重风格;小说洞察历史与人性,集中体现“观世与察畿”的智慧;散文独特的艺术结构与核心主题相辅相成,成为令人着迷的关键所在。
杨绛作品之所以俘获万千读者的心灵,与其睿智、精纯、真诚、旷达的文字风格密不可分。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叶匡政认为杨绛的语言“在沉静中显出灵动,在精妙中透出睿智,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优雅与超然,却又充盈着活力”,他曾说:“杨绛先生不仅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领略了白话文的淡泊与含蓄之美。这淡泊与含蓄,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使汉字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像一个个鲜活的生灵,有着精妙而均衡的表现力。”
在《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中,作者吕约尤其注重对杨绛作品文本的细读,在各章节中列出原文详加分析,提炼出大量以往相关研究未曾发现的“意义细节”,并统摄杨绛创作的总体,在不同文类内部将具有代表性的要素重新分类归纳,继而实现“分类上的创新”与“总体风格研究的创新”。
通过这样的解析,面对杨绛作品,读者便不再局限于产生“好”的模糊感觉,而是进一步深入理解“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种文本细读方法对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也将有所助益。
“世情搬演栩如生,空际传神着墨轻。自笑争名文士习,厌闻清照与明诚。”钱锺书曾如此描摹杨绛的作品风格。在分类细读文本,并从语言、情感、背景、思想等角度解析之后,本书从精神风格、语体风格、情感风格、理性风格、结构风格五个层面详尽阐述了杨绛的风格,便于读者对其文其人有总体性的了解。
在诗人、文学博士、十月文学院执行院长的身份之外,本书作者吕约是杨绛的资深“粉丝”之一。她坦言,探究杨绛的毕生创作,解读其中隐藏的精神信息,就像试图揭开杨绛所珍视的“隐身衣”,窥见其真身与灵魂,并探查其精神文化渊源。解谜的过程宛如两人间深入持久的对话。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杨绛作品的原貌,她专门收集了30余幅珍贵的杨绛作品图片资料,收录在本书中,点滴铺展开杨绛的创作轨迹。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诞辰110周年。为纪念杨绛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宣布推出影印她亲手抄录的唐诗手稿,以《杨绛日课全唐诗录》为名出版,表示对她的诚挚纪念。
2020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钱锺书选唐诗》,深受瞩目。其所据底本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钱锺书先生用《全唐诗》遴选,杨绛先生用毛笔抄录的手稿。这部手稿是数十年来从未对外公布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可供大众品读唐诗的独特选本。
从杨绛先生在手稿上标记的日期判断,她的抄录工作始于1983年1月1日,结束于1991年6月19日。大概从1985年开始,她比较有规律地坚持每天抄录一点。
如果说,经过整理、注释和排印的《钱锺书选唐诗》,主要体现了钱先生选诗的标准(《钱锺书选唐诗》的“出版后记”中,对钱杨夫妇选诗、录诗的背景有详细的说明,对钱先生选诗的标准和趣味,也做了一定的分析),由杨先生亲手抄录并命名的《杨绛日课全唐诗录》,则展示了她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坚持课诗、习书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些批语,颇能加深我们的印象。
如抄录沈亚之《宿白马津寄寇立》一诗时,杨先生写道:“沈亚之,小说家也。著有《寻梦记》及《湘中怨》,皆有诗记其事。”抄录杜荀鹤名下《赠庐岳隐者》一诗时,杨先生写道:“十九日,圆圆生日也。”(1990年5月19日)爱女之情流诸笔端。抄录崔涂《巫山旅别》时她记道:“三十一日,今晚飞英。”在王建《失钗怨》题下注云:“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已三月不学书矣。”在孟郊《送淡公》诗末注云:“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试新笔。”在白居易《长恨歌》一诗旁批:“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开新笔。”在白居易《眼病》一诗,记录了一九八八年三月“十日,切芥菜一个,手抖不能写字”等。
总之,在这8年漫长的时光中,除了近2000首唐诗,杨先生在这部手稿上还留下了抄录时间、随想感悟、重要行程等点滴记录,包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怀。
《钱锺书选唐诗》的“出版后记”提到,杨绛先生抄录这部唐诗选手稿的目的,既是为了鼓励钱先生选诗,也是为了自己练字。
据中华书局总编辑周绚隆先生(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为本书撰写了“出版后记”)回忆,杨先生多年来一直坚持写毛笔字,但她并不以成书法家为目的,只是把它当成写作之余的一种个人修行。钱先生和杨先生相互有个约定,即彼此要给对方出的书题签。所以钱锺书先生出的所有书,书名都是杨先生题写的。记得有一次谈到《宋诗选注》的题签,杨先生说“选”字的捺笔没写好,被钱先生嘲笑说长了个“大胖脚”。
对于自己写过的字,杨先生也习惯于自我点评。1990年9月23日抄录完《采莲》诗“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后,她在“莲”字“迟”字旁批“捺太长”而在“水”旁批“捺好,而钩撇太轻,不匀称”,就是明证。另外手稿上还有好多字,旁边都画了圈,也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周绚隆分析说,这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写大字,老师用红笔给写得好的字打圈,叫“吃圈”。
无独有偶,1986年,杨绛先生在抄录的《自咏三首》(其一)旁批道:“三月二十九日宣圈”。“宣圈”或许就是所谓的“吃圈”,不过“吃圈”是被动的,“宣圈”是主动的。
这部唐诗选手稿原本共9册,首册卷端题“全唐诗录 杨绛日课”,出版社据以定名为《杨绛日课全唐诗录》。9册原稿中,前7册书写于常见习字之用的毛边纸上;第八九册书写于已使用过的方格稿纸背面。
值得一提的是,原稿中使用过的方格稿纸,是杨绛先生部分著作的手稿,其中有《洗澡》和《丙午丁未年纪事》,弥足珍贵。
杨绛先生写过一篇《锺书习字》的文章,说:“钱锺书每日习字一纸,不问何人何体,皆摹仿神速。”夫妇俩还时常讨论执笔之法,钱先生的《槐聚诗存》也是杨先生执笔抄录的。而杨先生坚持日课8年多完成这部共900多页的唐诗手稿,正记录了钱杨夫妇选诗习字、评品书法的一段美好时光,也可能是保存杨先生手泽最多的作品。
在杨先生诞辰110周年、去世5周年之际,这部手稿的影印出版,应该是对她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