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A14宽窄巷
  • ·殷健灵创作《寻找声音的女孩》
  • ·研究阿来的《阿来论》出版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以邰丽华成长经历为蓝本

殷健灵创作《寻找声音的女孩》

插画师郁蓉绘图。

《寻找声音的女孩》

  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空气、光、颜色……还有声音,仿佛它们从来就属于我们,并且永远不可能从生活中消失,于是,我们忽略了它们,甚至,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请想象一下,假如失去了空气、光、颜色以及声音,那会怎样?失去了空气,生命将不复存在;失去了光、颜色或者声音中的某一样,生命也许能够存续,但是生存的质量又将如何?

了解另一种陌生生活 以包容平等心待世界

  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女士,曾经以聋人舞蹈家邰丽华的童年故事为蓝本,创作了长篇儿童小说《象脚鼓》。在此之前,她从未认真考虑过上述问题,聋孩子的世界对于她是一片空白。当真正走近了邰丽华的童年并且深入了解聋孩子的群体后,她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聋哑,只是残障之一种,残障不是不幸,而是不便;聋人的肢体语言不分国界,聋人的手语需要身体、表情和内心的完全配合,他们心手合一、简单而纯粹。
  殷健灵渴望向她的读者分享他们的故事,也更愿意和年幼的孩子讨论——假如失去了声音,我们将会怎样?还有,失去了的声音,可以从哪里重新找回?她始终觉得,成长中的孩子,无论年龄多么幼小,都需要学习了解另一种陌生的生活,长大了,才能以包容平等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丰富的世界以及同自己“不一样”的人。于是,她又写了《寻找声音的女孩》文本,由英籍华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师从英国儿童文学桂冠诗人昆汀·布莱克爵士的插画师郁蓉创作图画,合作成了一本图画书,近日由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出版。

音乐不一定要用耳朵听 可以用身体用心去感受

  故事主线以听障舞蹈家邰丽华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用诗意化的语言、色彩斑斓的画面讲述了失聪女孩小米是如何感知声音,又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一名舞蹈家,赢得世界喝彩的故事。
  公共汽车的“鼓包包”,“黑葫芦”喷吐爆米花,还有旧卡车爬坡,都来自邰丽华真实的童年记忆,它们是可以被触摸、被看见、被感知到的声音;在音乐教室里,当被擂响的鼓带动木地板震动,“我趴在地上,浑身血液沸腾,恨不得用全身的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地板的震动”——这是邰丽华人生中第一次“听见”音乐,她对音乐的感受深深感动和震撼了作者:原来,音乐不一定要用耳朵听,一样可以用身体、用心去感受。
  小米曾有过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童年时光,但两岁时的一场疾病把声音从她的世界里夺走了。失聪后,小米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和她的父母走过了什么样的旅程,而她自己又做了哪些努力来重拾自我、破茧成蝶呢?这本图画书能让那些没有听力障碍的人走近千千万万个小米的世界,大家在遭遇艰难时,能像小米一样积极地面对自我,提升自我,展开自己快乐又自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诗歌文本+舞台剧风格画 中国原创图画书渐趋成熟

  殷健灵的文本就是诗。她说声音是“火车驶过铁轨,大地轻微的震颤”,声音更是“水波流动,鱼儿温柔的亲吻”,声音还可以是“暖风拂过脸颊,心底泛起的柔软”。而郁蓉舞台剧般阶段式的画面表现,绚丽又丰富的颜色寓意,考验着孩子对色彩变化的理解,更是一次艺术表达的释放。
  殷健灵有三十多年创作经验、出品多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她将图画书比喻为儿童文学门类中“皇冠上的珍珠”。以她的体验,图画书创作中最难在于故事创意,这也是其核心内核。看似薄薄一本图画书,需要高度的概括和凝练,充满了奇绝的想象力,也是对人生体验的提炼。“创作出一个图画书的节奏相当之难”。她与插画艺术家郁蓉合作的图画书《寻找声音的女孩》,则是难得一见的“一拍即合”。
  国外优秀童书作品的引入,在满足广大中国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也对推动中国原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曹文轩、朱成梁、熊亮、郁蓉、黑眯等原创艺术家不断在国际舞台上推出作品,以及他们在对外交流时表达出来的对创作、文化艺术、儿童心理等各方面的见解和认识,都使得世界同行对中国的原创图画书刮目相看。
  前不久在济南举行的第30届书博会上,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主办了一场“中国图画书的原创力”主题论坛。关于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未来和发展,论坛嘉宾都欣慰地表示,原创图画书在书籍形态、文本构成、艺术表现和编辑水准上日渐成熟。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