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特战营长刘近:“魔鬼教头”背后的智慧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国军人智与谋

特战营长刘近:“魔鬼教头”背后的智慧

刘近组织特战队员进行泥潭摔擒训练(7月14日摄)。 新华社发

刘近和战士进行伞降训练。受访者供图

  谢东萌 宁运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雷远东 实习生 彭欣怡

  陆军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营长刘近因严苛的训练方式,让他获得了“魔鬼”之名。但他认为魔鬼并不是恶名,而是一种尊称,因为他明白,“战场远比训练残酷,敌人远比想象中强大。”
  强将手下无弱兵,通过长期的训练与实战经验,刘近不断总结,形成了独特的训练模式,并运用科学方法,引入先进手段,不断改进创新部队训练体系,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智与谋。
  从列兵到营长,刘近在14个集训队担任过教练员,先后培养出射击、侦察引导、武装泅渡等专业骨干300余名,出色的训练成果让他实现了身份的转变,这是一名中国陆军特战营长向战而行、逐梦时代的不懈探索。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刘近是其中之一。
  “实战先实训,练兵先练将”。“魔鬼教头”不仅要有严苛的一面,更要善谋略、会指挥、善组训,这样才能训练出优秀的士兵。

科学训练
对症下药方能出成果

  在旅史馆,荣誉展台上的奖杯、奖牌琳琅满目,光彩熠熠。最新的一块是2020年11月由中央军委颁发的“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奖牌,刘近所在旅是陆军部队中唯一一个受到表彰的旅级单位。
  每当看到这块奖牌,官兵们总会想起一次次挑战特战队员生理意志极限的严酷训练和“冷酷无情”的特战教员。刘近就是诸多“魔鬼教头”中的一员。
  刘近独特的训练方式来自无数次训练与丰富的实战经验。经过专业培训与不断学习,他在训练理念、手段等方面的思路更加开阔,注重科学与实践相结合,课目的设置与训练方式无不体现了他的智与谋。
  备战陆军“特战奇兵”比武竞赛时,在成绩不理想、考核临时调整、时间紧迫等重重压力下,刘近研究教学视频与地方专业攀岩运动员动作技巧,经过反复研究、细心观察,终于发现核心问题:肌群力量弱。
  找到问题才好对症下药。刘近让队员每天拎着哑铃进食堂,锻炼腕部肌群力量,在高压锤炼下,队员们出色完成“建筑物攀登”考核项目。比武结束,队员们回到各自连队,将集训中的好做法普及到了全旅。
  一个好的特战教练员也是士兵们的“知心人”。在担任旅“天狼集训”教练员期间,为磨练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刘近翻阅了大量心理学书籍。为激发队员们的潜能,他调整组训方法,研究每个集训队员的个人信息,确定其心理承受能力。
  在此后的训练中,刘近设置多个极限挑战课目磨练队员。在高强度、高压力的训练中,他时刻观察着每个人,有的队员快坚持不下去了,他就使出“激将法”,鼓励队员继续努力;有的队员心理快到极限,他就及时予以关切;有的队员潜能还没完全发挥,他就适当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学习不止
“走出去”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2010年以来,刘近多次出国参加联演联训,在战火未歇的异国他乡,濒临战场、感受硝烟,血与火的经历让他明白,战争远比训练更残酷,敌人远比想象更强大。
  从那年起,特战训练在与外军交流中总结实战经验,不断升级。按照委内瑞拉猎人学校的标准,刘近参与建起“猎人基地”,开始组织特种兵“天狼集训”,模拟真实战场环境,设置极限练兵条件的“魔鬼周”由此展开。
  匍匐前进,他拖着极度疲惫的队员往前走;野外生存,他把饥肠辘辘的队员所有的补给都清剿干净,饿了吃蝎子、蜥蜴,渴了喝露水、蛇血;抗寒冷训练,他一次次把队员刚从冰水中探出的头按入水中;紧急集合,催泪瓦斯和爆震弹就是集合哨音……饱尝绝望、放弃尊严、生存下去,锤炼“特种意志”是“魔鬼周”不变的主题。虽然“心狠手辣、冷酷无情”,但刘近深知,只有硬下心肠逼着队员挑战极限,才能真正提升战斗力。
  2012年,刘近跟队赴约旦参加“突击”系列中约两军特战分队反恐联训,短短14天的联训,让他受益匪浅。这段日子里,白天他一边训练,一边观察外军的组训方法,参观战备设施,观摩出动流程。训练间隙,他同外军指挥官交流作战思想,请教作战经验。晚上休息,他还会拉上翻译人员,去找外军指挥官借阅、留存外军的书籍、训练资料,观看外军训练、作战视频。
  回到营区,刘近将“反恐行动中要配置预备队提供药”“每天早晚发动两次车辆,确保车辆能在第一时间出动”等经验运用到本单位的战备训练中,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战备训练方法。
  2015年,刘近带领九连在青铜峡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与巴基斯坦特种部队进行“友谊”系列中巴联训,此次联训以连分队战术训练为主。
  由于巴基斯坦军队经常参加作战,实战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于是刘近潜心向他们学习,联训结束后,在单位推广了“疏散隐蔽”“直升机协同”等适宜我军的训练方法。
  2017年,刘近带队参加巴基斯坦陆军“团队精神”国际竞赛,与来自英国、巴基斯坦、约旦、斯里兰卡等6个国家的15支参赛队同台竞技,最终成功收获了金牌。竞赛期间,刘近还注重观察外军做法,吸取总结经验。回到部队后,他再次扎进训练场,和参赛队员用半个月时间研究梳理,形成的万余字总结报告被修订为全旅训练教材。
  2018年、2019年,陆军连续两年组织“特战奇兵”系列比武,刘近在担任集训队教练员期间,将多年来总结的经验倾囊相授,参赛队分别获得了总评第一、第三的好成绩。

瞄准战场
多学科创新训练方法

  担任特战营长,刘近一方面组织各连优秀教练员交叉互学、取长补短,同时打乱建制,以特战小队为单位,互为对手,实战对抗;另一方面将出国联训比武的外军经验带回来,将军内特种体能、战术训练专家请上门,不断清除盲区,先后攻克“高原伞降战术”“陆空立体破袭拔点”“高寒山地侦察渗透”等20余个难题。
  打实底子,更要打破常规。一次抓捕演习行动,地点在一处荒野院落,原定的作战计划是刘近带特战分队实施包围,从四面院墙和前门同时突入。
  院内敌情不明,侦察情报缺失,刘近临机改变方案,完成包围后,驾驶前部加装钢板的猛士指挥车突然加速撞穿院墙,以零伤亡的代价完成作战任务。
  训练中,刘近总会带着营连骨干一起研究中外现代特种作战战例,结合战例发生背景,立足自身技战术水平,大家一起出情况、定方案,集智寻找最优解。
  部队调整改革后,营一级作战单元的作战地位更加突出。作为营长,刘近广泛学习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各类知识,以一件件具体事为抓手,增强全营作战效能。
  以往营一级很少组织对抗演习,刘近主动作为,筹划建立蓝军分队作为“磨刀石”,激发内部“鲶鱼效应”。体制编制调整后,他着重从小队长这一新岗位所需能力素质入手,让小队长们正视差距。
  近两年,突击车、侦察干扰车、无人侦察机等一批新装备陆续配发到特战营连,如何发挥新装备效能,怎样找准特战营长的战位,成为摆在刘近面前的新课题。
  今年年初,一场山地夺控战斗演练在野外陌生地域打响。正面战线激战正酣,八连特战小队长薛仙哲带领12名“奇兵”趁着夜色冒险翻越陡崖,突袭“敌军”后方。几番火力试探引诱,“敌”指挥员暴露位置,被暗中占领制高点的狙击手一击毙命。
  “这是一场体系协同的试验。”战后复盘,支撑薛仙哲完成“斩首”的协同作战力量一一呈现。薛仙哲带队破袭的同时,三支特战小队同时出动,一支渗透袭扰,一支佯动迂回,一支策应增援,刘近居中指挥,根据实时情报,研判战场态势,随时下令变换进攻路线,申请火力支援,增强干扰压制。
  无数次流着血与汗的艰苦训练与实战,磨练了刘近钢铁般的军人意志,也铸就了他在军事方面独到的谋与智。他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将这些宝贵经验运用到训练与实战中。从适应战争到设计战争的探索,瞄准胜战,他正不断积蓄着赢底气,向着未来战场冲锋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