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A14宽窄巷
  • ·三号坑考古发掘接近尾声
  • ·300多件古代玻璃艺术品亮相敦煌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三号坑考古发掘接近尾声

即将提取的青铜器。李明斌摄

人头攒动的三星堆博物馆。李明斌摄

李明斌

  

□李明斌(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

  上海大学放了暑假,在做完假期之初的几项工作后,笔者再次来到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
  炙热干燥的空气,碧蓝少云的天空,大地一片静谧,此时的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安静下来,静得只剩蝉鸣;灼人的暑气,挡住了部分观摩者的脚步。发掘现场常态的器物提取,“枯燥”地延续着考古规程的专业动作。

坑内新发现玉琮、玉器座等

  拾级而上,刚进考古发掘大棚自动安检门,就可见数米处一个显示屏立在正对面,走近一看,是“三星堆考古现场及本体监测平台”。只见屏幕上有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湿度、大气压强、温度、湿度、紫外等近二十个监测指标,分别对应着四个考古发掘舱及大棚内的环境。其中,所见温度20.9摄氏度、湿度69.4,是盛夏时节比较适应祭祀区考古发掘的环境。
  动态对比数据,极有利于现场文保专业人员根据情况变化做出适时调整。此监测平台,无疑是应对夏季连续考古发掘、器物提取所需而设置,是研究型考古、保护型考古理念的又一实践,或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举对缓慢提取的坑内器物尽可能保持住原状,提供了最大可能的适宜和稳定环境。
  到7月底,上海大学协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三号祭祀坑,在当月提取超百件器物后,多处可见坑底土层,预示着三号坑的考古发掘和有条不紊的器物提取已接近尾声:继坑中部的青铜大面具(据悉为目前为止三星堆遗址所见最大尺寸青铜面具)出坑后,两次直播频频出镜、位于坑南端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于24号顺利提取;周边青铜人头像、面具、眼形器、蛇等器物的填土,大多已清理完毕。从操作流程判断,这些器物的提取当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坑中部的青铜顶坛像由于附近器物已提取较多、生土层可见而显得格外醒目。目前,坑底北部的器物还留存较多,青铜方尊、罍、太阳轮形器和面具等较大体量的器物,横陈于众多小型器物或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器物全貌的残件之上;特别是坑东北部灰烬堆积里,夹杂更多更小件的器物,现场清理或提取势必更耗时耗力。或许整体套箱进实验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坑内新发现玉琮、玉器座,外壁刻划非常有意思的纹饰,器物与纹饰的跨文化组合,尤显特别重要。

象牙层下埋藏情况令人期待

  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先发掘的四号坑,器物已全部清理提取结束,工作人员正在对坑底全部生土层做最后的信息采集、分析和记录。
  三号舱内的六号坑在“木匣子”被套箱取走后,发掘工作亦告一段落;被六号坑“打破”的七号坑,清理出了几乎整层的象牙堆积。象牙层下的埋藏情况,令人期待。
  四号舱内的八号坑,在清理和提走上层以小件为主的器物后,坑中部出现象牙堆积层。引人关注的是,几乎所有的象牙表面都呈浅绿色,与三号坑、七号坑出土象牙外观颜色差异明显。初步分析,有可能是其下埋藏有数量可观的青铜器,在数千年的地下水(分)不断升(增)、降(减)情况下,氧化的“铜锈”对象牙浸润而导致。其间还有青铜面具、罍、觚形器叠压其中。该坑东南方向有青铜重器“露头”,似为之前所未见者;西北—东南向八号坑的正东角,有叠压着的青铜面具出现,下层面具仅见其鼻子,仿佛故意“躲藏”一般,看起来颇为有趣。三星堆工作站雷雨站长笑云“犹抱琵琶半遮面”,十分形象。
  考古大棚内北侧一段木质步道,被拓展为更宽阔的平台,似乎是为第三场直播作准备。
  暑假,是当然的旅游出行黄金档期。尽管偶遇突如其来的阵性大雨,三星堆博物馆内仍然是人山人海,每天进馆人数都在万人以上,继续着古蜀文明推广的传奇。
  经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院长富有成效的协商,今秋,上海大学考古队将如约出现在三星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