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下周一关注“名人大讲堂”,听陈振勇教授讲“川味”武术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陈振勇。
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成都达摩会,如今仍每年举办。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仅是拳理清晰的武术拳种就有129种之多,且每一种拳法都有自己完整的身体技术体系,这是最为难得的。而这些拳种,又根据南北、东西的不同地理特征和人群的身体特征各有千秋。它们产生发展后又进行交汇融合,形成了体系庞大、门派众多的中华武术。
四川又有哪些自己的武术门派呢?8月23日晚7点30分,最新一期“名人大讲堂”邀请成都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央视纪录片《藏着的武林》武学顾问陈振勇教授,讲述“川味”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届时,封面新闻APP将同步直播。
武术的发展和地域条件、当地人的身形特征分不开,这才造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差别。北方人个子高大,腿长,自然会发挥长处,灵活使用下肢。南方人个头相对来说比较小,其拳法便会强调下肢的盘稳和上肢手法的多样。陈振勇教授介绍,即便是四川和重庆两地的拳法,也因为古蜀”文化和“巴渝”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川作为移民型省份,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还是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拳种。火龙拳、僧门拳这两种拳法讲究手法的多样、身法的灵活,符合四川人的体质特点。根据口述和史料记载,僧门拳大致是从少林拳发展过来的。但是进入四川之后,僧门拳的风格特点都变了。”陈振勇教授介绍,僧门拳中的大练拳(龙拳)、单鞭拳(虎拳)、六通拳(鹤拳)、缠丝拳(蛇拳)等就具有灵巧、细腻的风格,和少林拳的刚猛直进不同,但又是从少林拳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总体上,成都的拳种呈现南北交融的特点,尽管大多数拳种是从外地传入,但是经过两三百年四川地域文化的积淀,结合四川人的武术智慧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演变,更加注重和突出武术的技法和灵活性。”
陈振勇教授还介绍说,“武林大会”并不只是小说里的存在,在成都,现在还存在着比武擂台赛,与青羊宫庙会、花会并列被称为“老成都三会”的达摩会,就是现在仍在举行的“武林大会”。
“达摩会”兴起于清朝末年,由当时著名武术家周腾蛟、吴蔚生等人共同发起。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老成都韦驮堂道观(今文庙后街附近)都要举办“达摩会”。在此期间,武林高手们聚会交流、切磋武技。后来,达摩会被中断,直到2005年在成都望江公园恢复。2010年,达摩会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继续为武术爱好者们提供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