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A14宽窄巷
  • ·寻凉钟鼎寺
  • ·乐活乐呵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寻凉钟鼎寺

  

□ 潘鸣

  山不算高,海拔2000米,逶迤蓥华叠嶂中独秀一峰。山因寺而名,寺凭一口钟鼎铭刻500年悠悠岁月。山寺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乃蓥华祖师明本禅师道场。钟鼎原为纯黄铜铸制,梵音一响,四谷环鸣。
  炎夏伏暑,避开周末客流高峰,到什邡市瓦窑村钟鼎寺小住寻凉。出雍城沿北京大道北行30公里,即拐上景区盘山道。平整的沥青路,多急弯陡坡。路侧峭壁深崖比连,初驾车者斗折蛇行上去,怕是要冒一身汗的。
  一小时车程即抵达预订山庄。打开车门,一袭凉意扑面而来,手机显示即时温度:24℃。与平坝不过一隙疏离,已然从桑拿蒸笼遁身于幽凉清境。满山遍壑松杉灌木葳蕤披纷,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区的320倍。鼻窦张翕之间,甚觉通透清新。
  虽然阔别多年,但对这里并不陌生。初上钟鼎寺,是在30多年前专程采访瓦窑村支部书记廖永寿。这位壮硕干练的山里汉子,带我拄着竹杖,在黄泥山径上爬坡穿林,时不时指着满目青山告诉我:村里的小煤窑要一家家关掉,林木也不能再砍伐,不然大好风光就毁了。我们发动村民在钟鼎寺那片坪地建盖森林客栈,凭借好空气、好风景、好山货还有野菜和古寺香火招徕游客,一样可以发财致富。
  其时,改革春风初拂大地,我心中佩叹廖支书的长远眼光和超前发展理念,问他有没有规划蓝图,让我拍个照。他笑答:都装在脑瓜子里的。说的是大实话。钟鼎寺兴建之初,廖支书凭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率领村民在山顶修房筑院,为各处景观命名,还靠目测足勘和肩挑背磨,在山谷里艰辛筑出一条不规则的旅游公路。
  时势造英雄。在那个特定年代,“摸着石头过河”成就了钟鼎寺旅游业的初创,也谱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的传奇。廖永寿多次荣获省市表彰,堂屋里勋章奖状熠熠生辉。“5·12”地震后,廖永寿又带领村人抓住灾后重建机遇,科学规划,使景区从废墟上再度崛起。短短几年,涅槃重生的钟鼎寺更加兴旺。
  入住的山庄是仿古庭院,前庭右侧临渊筑有黛瓦木栏长廊。廊中格子门楣上悬一扇匾,“洗心”二字走笔放达飘逸。不远有一片梅林,清代梅花诗人李瑶光、龙居山人徐应聘、本土易学家王崇朴兄妹等文人雅士曾在此结庐而居,青梅佐酒,吟诗作画,谈经论道。
  午后小憩,起来独坐长廊一隅,向店家点了一壶红白茶。此茶采自蓥华深山古茶树,叶梗看似粗粝如陈艾,却是千年珍物。茶道也独有讲究,最宜慢火煎熬。若性急用滚开水冲泡,虽也可饮啜,但其味寡淡寻常,就少了些意思。
  昔年每逢盛暑时令,村妇总会以砂鼎锅架柴火烧熬红白茶水,温凉后用水桶挑到田间犒劳挥汗如雨的庄稼汉。彼时,陌上辛劳人以瓜瓢作碗盏,一通开怀牛饮,啜得咕噜有声。茶汤贯通五腑六脏,生津止渴,解暑去热,疲困萎靡立马消除,精气神复还于身。再下田垄,个个如虎生威。
  此刻,山妹子捧来这壶红白茶,汤色酽浓,茗香醇厚,猜想定然也是袭用古俗慢火煨熬的。捉壶深呷一口,果然是旧时滋味。
  信手翻开汪曾祺文集《浮生杂记》,一组短章娓娓道叙:故乡风土人情,亲友恩爱点滴,西南联大七载云烟,落难时靠描绘土豆图谱随遇而安的人生体悟……字字句句都是白话,透溢着别具情致的优美、淡雅、朴实、凝炼,令人读来如沐清露。
  庭院坪地上,阳光明媚而不燥烈,曲廊里穿堂风徐徐送爽。体感温度的舒适转化为内心的安宁与愉悦,神思沉湎于隽永的文学意境,一时忘乎所以。
  冥冥中,天光骤然沉黯,身上突感一丝寒意。抬头张望,晴空艳阳转眼不知去向,大团乳色迷雾水浪一样从山谷漫涌上来。雾里裹挟着细密的雨霏,卷到哪里,哪里即刻湿漉漉、冷飕飕。山庄瞬息幻化为海市蜃楼,一丈开外的人物景致全陷入虚无缥缈中。
  打了个寒噤,赶紧起身回房舍添加备带的御寒衣裤。前后就几分钟光景吧,待得折返长廊,天光又豁然开朗,漫空水雾如潮汐般倏然消退。苍穹高深,天蓝如洗,绽开几朵白云,莲花一样吉祥。山间的气候异变让人眼花缭乱,一时有点手足无措了。
  良久,日色向晚,钟鼎寺庙堂暮钟铮然荡响,周遭松林里的夏蝉也拉长了嘶鸣。一轮山月升起来,凌空无所依,好大,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