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发展无公害养殖 达川破解养殖污染难题
  • ·亮出“红黄牌”德阳全面整治砂石盗采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畜粪入沼气池、沼液农肥种水果蔬菜”

发展无公害养殖 达川破解养殖污染难题

游客在种养基地采摘有机葡萄。

青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育的有机西瓜。

  达州市达川区是农业大县,养殖业是其支柱产业。据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统计,该区目前共有登记在册的畜禽养殖场(户)1258家。随着养殖业的遍地开花,粪污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逐渐凸显,个别养殖业主甚至非法占地发展畜禽养殖,严重破坏自然资源。为此,达川区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化养殖,积极引导畜牧企业“零排放”生产,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有效破解了养殖业污染生态环境难题。

堵住监管漏洞
非法占地养殖畜禽被强拆

  7月6日,达川区自然资源局根据达川区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裁定书,对达川区亭子镇大桥村5组一处违法建(构)筑进行拆除。当地村民唐某某在未取得合法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在畜禽养殖禁养区擅自占用集体土地,修建养鸡场1772.1平方米。
  2019年10月11日,达川区自然资源局依法对唐某某违法占地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当事人拒不履行。2020年6月15日,达川区自然资源局向达川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本案例对建设单位或个人依法建设生产和加强环境保护、督促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有着较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达川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达川区政府及时堵住漏洞,对于涉及养殖业的单位和个人,要求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合法建设生产、从事经济活动、主动保护环境,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共同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畅通投诉渠道
部门联动打击养殖业污染

  前不久,有群众举报称,位于达川区大堰镇铁山村7组的达州市德运养殖场,将养殖废水直排附近河沟,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并且气味难闻。接到投诉举报后,达川区生态环境局立即派出执法人员,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该养殖场采取搭设排污泵和软管的方式,将废水收集池内废液抽排到旁边菜地隐蔽沟渠内,通过菜地隐蔽沟渠排放废水至公路边涵管,最终导致养殖废水直排附近河沟。目前,达州市德运养殖场已被立案调查。
  今年以来,通过群众举报或投诉等渠道反映的问题,达川区已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养殖场2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3份,立案3起(其中一家养殖场被处罚2次)。同时,根据《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规定》的要求,移送公安机关处理1起。下一步,达川区将继续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司法和行政执法的力量,采取有力的措施,坚决打击养殖业污染。

引导转型发展
大力推广无公害化养殖

  总投资5000多万元、占地800多亩的宏达养殖场,是达川区首批获得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该养殖基地的生猪养殖实现了标准化,饲料使用、兽药使用都有严格的规范。养殖场负责人王洪斌介绍,他们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无公害养殖,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大型沼气池,“产出的沼气用于本场和周边农户,通过利用沼渣、沼液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为养殖场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达川区积极发展无公害养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除了宏达养殖场,官田种猪选育有限公司、森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1家养殖企业已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养殖认证。
  青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达川区石梯镇高观子社区,是达川区种植业、养殖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今年刚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该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立种养基地,采用“畜禽-沼-果蔬”种养模式,形成“畜粪入沼气池、沼液农肥种水果蔬菜”的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已实现年出栏优质生猪3000头,本地跑山鸡1万余只,年产有机葡萄、西瓜约150吨,有机蔬菜200吨,年经营收入超800万元。
  7月以来,达川生态环境局会同区农业农村局、乡镇人民政府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区新、扩、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对部分原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了抽查。此次检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共82家。检查组欣喜地看到,各地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污水经处理后通过管网输送到附近田地利用,干粪堆肥发酵后制作成有机肥交由周边果园、蔬菜基地等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通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达川区已基本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生态要求。”达川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枫介绍,目前,达川区正在逐步形成种养相对平衡、农牧共生互动、生态良好循环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