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当代书评-
A15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5当代书评
  • ·巴金钱锺书信札,金庸冰心手书…… 他收藏了“当代文学”半壁江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巴金钱锺书信札,金庸冰心手书…… 他收藏了“当代文学”半壁江山

潘耀明(右)与金庸。

冰心给潘耀明用小楷抄写的诗。

  艾青、冰心、叶圣陶、茅盾、俞平伯、钱锺书、吴祖光、新凤霞、汪曾祺、卞之琳、萧乾、曹禺、沈从文、丁玲、金庸……
  翻阅这本名为《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的文史随笔,里面出现的多如“星星”的名家,足够令人惊讶。而书中所配这些名家与作者交往过程中存留的信札、手稿、书画、合影等珍贵资料,不少是首次公之于世,简直有“当代文学半壁江山”的架势。翻阅全书,有故事,有墨宝,见字如面,生动可感,不禁让人感叹:以一己之力,在过往四十余年内,跟这么多重要的作家、艺术家建立了长期的书信和实地联系,缔结深厚的友情,称得上是一个不小的文学现象了。
  当下时代已进入网络化,纸笔书写的年代已逐渐远去。文人的信札、手迹已渐成历史陈迹,更是显得这批藏品尤其可贵。
  潘耀明,笔名彦火,福建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香港从事图书出版、文学杂志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担任过《海洋文艺》杂志执行编辑,后在香港三联书店工作。1978年夏天,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邀请了一批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潘耀明有幸成为代表团成员。自幼热爱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他,抓住机会,开始逐一采访这些敬佩已久的文艺家,并与他们建立了长久通信以及深厚友谊。
  那时文人之间信札往来非常普遍。靠着有心和勤奋,在40多年里,潘耀明积累起大量珍贵的信札、文人墨宝、手迹和受赠书画,共逾千件。
  2021年8月,《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书中篇目包括《巴金谈诺贝尔文学奖》《钱锺书唯一的访问记》《萧红与端木蕻良》《萧红与萧军》《老舍妻子胡絜青的丹青之路》《萧乾与沈从文的师徒恩怨》《曹禺的苦恼和遗憾》等,这也是潘耀明这批珍贵的藏品精选,以图书的形式,首次亮相。

40多年与名家书信来往 专家点评“独一无二”

  当见到心仪已久的大诗人艾青时,潘耀明非常兴奋与激动。他请艾青誊抄了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书写了“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的墨宝给他留作纪念。这些,潘耀明都收入了本书中。在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潘耀明收入并不宽裕,但他仍在香港热情接待了艾青夫妇,还买了录音机、计算机、速溶咖啡、放大镜送给艾青及其他作家。
  正如北大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严家炎,为潘耀明这本散文集所作序文《用生命写作的人──名家岁月留痕》中提到的,“能够使这些文坛大师们接纳他并长期保持联系,当然不能仅仅靠情谊。既然是知音,就要有共同语言,就要有令大师们觉得有话可说、有信可写的丰厚知识和学养。正是俞平伯所感受到的潘耀明的才气,使他得到了大师们的认可。”
  潘耀明以为人和才气得到了大师们的信任和倚重,大师们不但将自己的文章交给他主办的《海洋文艺》和《明报月刊》发表,自己的书稿也请他帮忙出版。比如巴金《随想录》繁体字版,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请潘耀明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这也是为什么潘耀明会藏有巴金信札13封和巴金《随想录·总序》及《随想录》繁体版序言手稿的原因。巴金在信中一再彰显“说真话”的精神,潘耀明直言,“重温这些信札,对他崇高的人格,肃然起敬。”
  2005年巴金逝世,潘耀明悲痛之余请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金庸为自己主编的新一期杂志“巴金特辑”写文章。金庸连夜赶写了一篇悼念文章《正直醇雅,永为激励》,文中提到他早年读《家》《春》《秋》,觉得没有读武侠小说过瘾,“直到自己也写小说,才明白巴金先生功力之深,才把他和鲁迅、沈从文三位先生列为近代最佩服的文人。”
  钱锺书名满天下,各种求见者络绎不绝,但钱先生却很低调,常常闭门不见客。而在潘耀明的书中可以看到,钱家为潘耀明敞开了大门,钱锺书多次与他推心置腹交谈,并有不少书信往来。钱锺书在信中尊称潘耀明为“兄”,还不止一次赠送潘耀明墨宝,更让他拍摄了好几张生动难求的照片,在一张照片上还有极少与外人合影的杨绛先生。
  1981年潘耀明第一次拜访冰心。得知潘耀明是她的福建老乡,冰心格外高兴,亲自挥毫,写了一张秀丽的小楷给他。她在淡雅的信笺上写的四句诗是:“海波不住地问着岩石,岩山永久沉默着不曾回答;然而它这沉默,已经过百千万回的思索。”誊写的正是她的代表作《繁星·春水》中的诗句。
  潘耀明藏有萧乾信札七八十封,俞平伯信札27封,钱锺书毛笔信札多件。钱锺书的信札大都是用毛笔写的,如他的文章,挥斥方遒,龙飞凤舞,苍劲而逸致。沈从文、俞平伯、茅盾、叶圣陶、萧军、端本蕻良、汪曾祺、张充和等都是文人、作家兼书法家。尤其是俞平伯的书法十分清秀,别有风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严家炎评价潘耀明这本书“丰富而厚重。这部作品弥足珍贵。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另一位现代文学研究名家陈子善,也在自己的微博上积极推荐该书,“作者是散文名家,文笔生动细腻,不仅写活了这些作家,而且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线索。一卷在手,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当有更全面真切的了解。”

南腔北调沟通无间 在金庸办公室里畅聊

  大明星林青霞息影后,爱上看书、写作。收到潘耀明送的《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爱不释手,通宵未眠,一气看完。林青霞提到一个细节,这本书的书名“很长”。但她很快知道,潘耀明为新书起这样的名字大有来头——“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来自让潘耀明视之“亦师亦友”的金庸先生。
  2000年,金庸为潘耀明的两本随笔《鱼化石的印记》《永恒流动的情感》亲笔题词。看着金庸的书法笔迹,潘耀明很是感慨,“金庸曾说他没有真正学过书法。但就像很多文人书法自成一体一样。金庸的书法,也饶有兴味。”
  金庸先生如今已远行,潘耀明对他充满怀念。整本书收入的压轴篇目正是《我与金庸》。早在1990年代初,潘耀明的才气即被金庸赏识,被力邀加入金庸麾下,在《明报月刊》工作,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金庸先生在办公室直接手书聘书,这份知遇之恩,让潘耀明至今感怀不已。
  之后的岁月里,潘耀明多次陪伴金庸先生出游,赏览名胜古迹,来往过从,情谊甚深,甚至并被定义为“金庸的秘书”“金庸的代言人”。此次在自己的书中,潘耀明也再次表明,其实金庸“是我的前辈,他是仰之弥高的崇碑,我顶多可说是‘金庸的小字辈朋友’,卑微的学生。”
  自称“小字辈朋友”的潘耀明,很被金庸先生看重。很多个黄昏,金庸让秘书打电话给潘耀明,让他去办公室聊聊。借潘耀明之眼,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金庸办公室的景象——“更像一个偌大的书房,估量也有近二百平方米,两边是从墙脚到天花板、排列整齐的一排排书柜;其余的尽是大幅的落地玻璃。从玻璃幕墙透视,一色的海天景观,可以俯览维多利亚港和偶尔划过的点点羽白色的帆船和渡轮……”
  潘先生回忆很是动情,“我们在馥郁酒香中不经意地进入话题。在浮一大白后,平时拙于辞令的我们俩,无形中解除了拘牵。他操他的海宁普通话,我讲我的闽南国语,南腔北调混在一起,彼此竟然沟通无间……”这场景,至今读来令人动容。

金庸的管理风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995年,停笔不写武侠小说多年的金庸,计划重新开笔写长篇历史小说。金庸让潘耀明辞掉《明报月刊》的工作,邀请其策划创办一份历史类杂志,将自己的历史小说在上面连载。但可惜,金庸先生突然身体中风入院,动了大手术后,身体状况已不足以支持其完成宏大的历史小说写作计划,这也成了金庸晚年的一大憾事。
  金庸先生除了是武侠小说高手,在经营报馆方面也很在行。潘耀明在文中透露,金庸主政明报集团,除了开会偶然讲话外,平时大都用写字条的方式来传递指令。“金庸的字条管理”是明报企业一大特色。金庸的字条,都是浅白易懂、言简意赅。
  此外,金庸奉行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管理原则。他深谙用人唯贤、人尽其用的道理。一旦找到器重的人,便委以重任,放手让其发挥,一般不过问具体事务。所以明报集团旗下,凝聚了不少有识之士。“集成功的报人、成功的作家、成功的企业家于一身的金庸,相信在海内外都是空前的,在这个商品味愈来愈浓重的社会,恐怕也很可能是绝后的。其实,金庸不光是我工作的上司、老板、忘年交,也是我获益良多的老师。”潘耀明感慨。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