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广安大良村村民种植枳树挣大钱
领到分红的种植户笑眯了。
枳别名“臭橘”,味道又酸又苦,还带涩味,比没成熟的橘子还难吃。但是,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大良村的村民却偏要栽枳树,并且还靠这东西发了财。8月20日,大良村支书曾代均介绍,七八月份,摘下未成熟的绿色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即为中药枳壳……截至目前,全村的枳壳已经卖出210多万元,收入最高的一户村民进账近6万元,“又酸又苦的枳圆了村民的小康梦。”
8月中旬的一天,大良村村委会人头攒动,一摞摞刚从银行提出来的百元大钞摆在桌子上——大良村枳壳产业分红大会在此举行。
曾综元是村里最积极栽枳树的人之一,目前他种了900棵枳树。在分红大会上,曾综元分到近6万元,在全村名列第一。“这个活路比在外打工轻松,挣的钱比外出打工多!”曾综元把钱抱回家,眼睛笑成豌豆角。
黄文广今年分到4万多元,收入较去年增加了约一倍。“今年我各方面管理跟得上,施肥施得好,收成好!”黄文广对今年的收获很满意,言语间充满喜悦。
罗成俊今年分到21055元。他过去在沿海打工,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一年工作10个月,也就3万块钱。除去开销和往返路费,只能存24000元左右。“现在在采摘期忙上两个月,就能获得差不多的收入。”罗成俊说。
截至目前,全村枳壳卖出了210多万元,比去年多40多万元。当天,根据村上的规定,118户村民参与分红,然后开开心心地把钱抱回家。
大良村山多田少,交通极为不便,过去村民日子不好过。
大良村有栽枳树的传统。枳形同柑橘,为芸香科植物,其干燥的未成熟果实,名为枳壳。枳壳是一种中药,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但是在以前,枳树未能给村民带来好处。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斤枳壳卖5分钱,不少村民气得拿刀砍掉自家的枳树。此后,枳壳产业对当地村民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乡村脱贫奔康,没有支柱产业不行。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枳壳产业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大良村有枳树却不能形成产业,前锋区相关部门给不温不火的枳壳产业找到“病根”:枳树的除草、施肥、防虫,果实的采摘、枳壳的制作,都需要技术,而村民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影响枳壳的产量和质量;各家各户“单打独斗”,枳壳产业不能形成规模,也不能抱团抵御市场风险;鲜枳不耐久放,而村里没有烘干设备,天气不好时鲜枳容易腐烂;销售渠道不畅。
找到“病根”,马上对症下药。前锋区委、区政府组织村两委到成都、重庆中药材市场考察枳壳产业发展前景,学习枳壳种植先进技术。
2016年-2019年,大良村整合政府拨付的扶贫及涉农资金,先后安装了数台烘烤设备,解决枳壳烘干问题。
2020年,大良村建起了自己的冻库。曾代均介绍,收进来的鲜果全部入到冻库,市场要多少,就烘烤多少,药质没变,还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大良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对全村枳壳进行统购统销,并为村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构建了“1+1+8”利益分享机制,即全村枳壳统购统销产生的收益,村集体提留10%用于烘烤设备维护保养及村集体开支;10%分给村里的贫困户;80%按枳壳产量分给每户种植户。
大良村与全球最大中药材集散中心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对接,并达成长期合作关系。药材商进村收购,村民们足不出村,枳壳就售卖一空。
这些措施齐头并进,枳壳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大良村已发展枳树700亩,“我们准备把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广栽枳树,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酸苦的枳带来的甘甜。”曾代均说。
张梁 游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汪仁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