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影视形象。
康熙画像。
顺治画像。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接连热播,吸引不少关注,其中有关清宫康乾时期题材的电视剧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些影视剧中,为了增加戏剧效果,难免会出现一些与史实不符的剧情,清宫戏也因此有“篡改历史”的嫌疑。
本报“康熙奇局”系列报道将用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深度解读清朝康熙统治数十年的是是非非,还原历史。
本文围绕历史上著名的贤明皇帝清康熙帝讲述,从“撤藩”“权臣”“治术”“用人”“夺嫡”“传位”等多角度,还原康熙这个铁腕专断又开明睿智的强权人物,揭示了康熙盛世繁荣背后隐藏着的帝王政争机心与人性欲望,以及朝堂上下的权臣之争,宫廷内院的隐秘,全面诠释政争与正统、民族与天下、人情与皇权、虚无与血腥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性客观地质疑康熙权力、人性错位的深邃内涵。
在历史剧《康熙王朝》中,董鄂妃病重,清顺治帝前去慰问。董鄂妃遗憾没给顺治生育,希望怀上皇子,顺治脑筋一转,决定认子冲喜。剧中,顺治说:佟贵妃有两个儿子,皇二子和皇三子,就让皇三子过继给董鄂妃吧。
玄烨生母佟贵妃,自然不肯把儿子过继给情敌,更嫉妒顺治帝偏爱董鄂妃,将顺治引进僧人做法事,归罪为董鄂妃“这汉女人的罪过”。
董鄂妃即孝献皇后,是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她不是没为顺治生育过,而是生育过第四子,遗憾的是此子只活了三个多月便夭折了。顺治为安慰董鄂妃,追封这个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的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还在京东蓟县的黄花山下专门修建了一处荣亲王园寝。顺治十五年(1658年),于昌瑞山西部的黄花山下恭葬荣亲王,添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守兵一百名巡护防守。
在荣亲王的地宫中,有一块墓碣石,上面刻有:“和硕荣亲王,朕嫡一子也……”如果此子不早夭,未必有后来的玄烨继位成康熙。这个“数月而殇”的婴儿,是顺治诸子中唯一在顺治生前就被追封的皇子,而且是清朝的最高等级,还有专修的规模不小的陵寝,足见顺治对董鄂妃宠爱的程度。这个被顺治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董鄂妃,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然而她真的是汉女人吗?
这个问题在《清后妃传》中有清晰的记载:“孝献皇后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女也。幼颖慧,年十八以选入掖庭,婗静循礼。能谨侍皇太后,独为帝所宠。顺治十三年立为贤妃,未及册进为皇贵妃……知书尤笃信佛,生和硕荣亲王殇。”
董鄂妃的死,与其子幼殇有关。痛子心切,忧伤成疾。剧中顺治要她认子冲喜,说佟贵妃有二子,让小儿子玄烨过继。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增加戏份而改变史实。
玄烨生母佟佳氏,才是一个真正的汉女子。
佟佳氏的曾祖父佟让原为明朝军官,其祖父即康熙的太姥爷佟养正。佟养正子承父业,为明朝副总兵,随明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抗倭援朝,大败倭寇。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攻破抚顺城,佟养正兵败,便和弟弟佟养性投降努尔哈赤,编入汉军。
天命六年(1621年),佟养正从征辽阳,以军功授游击世职,奉命守朝鲜界城镇江,七月十四日,明朝游击毛文龙率一百九十七人奇袭镇江,擒获佟养正,押送京师,被斩。同被处决的有其子丰年、其侄松年等。康熙的外公佟图赖,为佟养正的次子。
《清史稿·后妃传》云:“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这段文字是说康熙帝玄烨的母亲,本姓佟,原属汉军正蓝旗,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佟佳氏。
虽然佟氏家族一直称自己的祖上是明初投奔明廷的女真商人,世居抚顺,汉化后改姓佟,但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以及多尔衮、顺治帝仍以其隶属汉军。即便佟养性娶了太祖第三子阿拜之女,成了天命汗家族的额驸,并自称与太祖元妃佟佳氏(褚英、代善生母)是一个家族,也始终改变不了佟氏家族的旗属关系。
当然,不仅太祖对佟氏兄弟青睐有加,太宗在天聪五年(1631年)初命佟养性出任汉军总管,与其约定:“凡汉人军民一切事务,付尔总理,各官悉听尔节制”,又谕众汉官,“凡汉人军民一切事务,悉命额驸佟养性总理,尔众官不得违其节制。如有势豪嫉妒、藐视不遵者,非仅藐视养性,是轻国体而玩法令也。”(《清太宗实录》卷八,天聪五年正月乙未)佟养性被视为投效后金的首席汉官,受命组建金国炮营,同时肩负汉军创旗重任,出力建功,荫及家族,但始终只是汉军镶黄旗人,与女真最显贵的满洲旗人还是有些区别的。
康熙帝虽然高喊“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但也不否认其血管里有一半汉人血统。
女人争宠打口水仗,在皇帝的后宫是最为表面的。而电视剧助兴,玩起了张冠李戴的闹剧,更改了佟贵妃和董鄂妃的民族属性。佟贵妃要以满洲旗人自居,那还得等几年。她儿子康熙登基之后,对她和她的家族专门创造了一个抬旗的概念。
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康熙生母佟妃母家,初为汉军,但“汉军”是八旗的一个分支,与“汉人”有别。八旗细分,又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大旗组织,虽然太宗在即位之初就倡导“满汉一体”,在法令、分摊差徭公务上同等对待,甚至在改汗称帝的前夕为强化满蒙汉贵族联盟关系,说:“朕于满洲、蒙古、汉人不分新旧,视之如一。”(《清太宗实录》卷二十四,天聪九年七月癸酉)但其“首崇满洲”的既定国策始终不变。乾隆四年(1739年)刊印、鄂尔泰等纂修的《八旗通志》卷首序云:“我国家受天景命,太祖高皇帝龙兴东土,创造鸿基,肇建八旗,以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规模宏远,立极万世。太宗文皇帝继绪膺图,遐迩率服,输诚归附者,云集景从,咸隶旗籍。”汉军,也在旗人之列。
民间传说“满不点元,汉不选妃”,纯为市井的讹传。清朝前中期确实没有满人中状元,直至同治四年(1865年),蒙古正蓝旗人崇绮在殿试中夺魁,被慈禧太后定为一甲第一名。崇绮不出名,但其父为文华殿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赛尚阿,因镇压太平军失利而被革职论斩,牵连崇绮被革除工部主事官职。
家道中落,崇绮于是发奋读书,苦练书法,以文采出众、书法优秀而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安排侍奉少年同治做日讲起居注官。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宫皇太后为皇帝选妃,崇绮的女儿被慈安太后钦定为皇后(即孝哲毅皇后),崇绮的妹妹则被册封为珣嫔。崇绮留在清史上最有名的一笔,则是其为有清一代唯一的旗人状元。有趣的是,崇绮的岳父,即同治皇后的外公,竟然是慈禧在辛酉政变中赐死的郑亲王端华。
坊间传闻“满不点元”,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士大夫而在科举取士上推行的特别政策;“汉不选妃”,又是统治者为保证血统纯正而玩的策略。其实,“满不点元,汉不选妃”只是前后矛盾的无稽之谈。满人靠荫生入仕,扶摇直上,远比汉人子弟幸运。
更何况,顺治宫闱中有多名出身汉人或汉军的妃嫔,除了康熙生母佟妃出身汉军外,皇五子常宁的生母庶妃陈氏,就是汉人。
康熙的后妃中,亦有多名妃嫔贵人为汉人女子,如康熙中期备受宠爱的顺懿密妃王氏(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八子胤祄的生母)、皇十七子胤礼的生母纯裕勤妃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