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厨美馔、牛羊马车……
庖厨画像砖。
出行画像砖。甘肃高台县博物馆藏
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展,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了河西走廊地区魏晋时期的258件(套)彩绘画像砖及相关文物。画像砖涵盖了甘肃省上至省级、下至市县级多个博物馆的精品,上承汉代画像砖石的艺术风格,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的一块画像砖,摹绘了宗长听讼的一幕。砖面上方绘红色帷幔,帷幔下绘小几,装饰厅堂。画中人物有三,正中间是宗长,头戴纳帻的高冠,着交领长袍,拱手端坐,头偏向一方,正凝神听取跪在画面左侧一人的禀报;画面右侧,立有一名戴介帻、着袍的人。冠下衬帻大约从东汉开始流行。袍在先秦时指内衣,到东汉已用作外衣,其形制特点是上衣、下裳相连,交领、宽袖,逐渐取代了战国起流行的深衣,上下阶层皆可穿着。
当时女子多以襦配裙。一块高台县博物馆藏画像砖,画面中间绘一棵繁茂桑树,树下左右各立一女在采桑。左侧女子上半身微向后仰,着红色襦衣,右臂下垂,手拎桑笼,左臂向上扬,攀住桑枝正在采叶;下着白裙,露出履尖。右侧女子则着白色襦衣,右手持桑钩采桑,左手提桑笼;下着红白条纹相间的裙子,也露出履尖。两名女子的宽袖与裙摆随其劳作而翩然拂动,展现出微风中的自然动态,颇有魏晋时期绘画的特色。
魏晋庖厨画像砖的内容,大致可分作宰牲、汲水、炊煮与切菜几种。
烤肉串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习俗,有学者考证它最迟自西汉初传入中原本土。一块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画像砖,描绘了仆人呈奉烤肉串给主人的画面。主人位于画面右方,坐于榻上,戴帻着袍,右手持便面(遮面的扇子),榻前置盘以放肉串;其左右分别有朱色榜题“幼洁”“段清”,可能分别为其表字与名字。仆人则位于画面的左方,头戴尖顶帽,左手举一支串满烤肉条的“三叉戟”进奉给主人,肉香扑鼻。主人持便面,既为当时流行习俗,也为驱散烤肉的烟火以便食用。
庭院是汉代画像砖石上常见的建筑题材,也为魏晋画像砖所延续。如一块高台县博物馆藏庭院画像砖,砖面正中绘一门楼,庑殿顶,双门扉,门内应为庭院;门的右侧立有一人,似为守卫,门的左侧则为庖厨。这是传统的庭院生活场景。
当时具有特色的建筑是坞壁。东汉地方豪强势力急速发展,广泛兼并土地,荫庇宗族与宾客,形成自己的武装与生产力量,逐渐出现了坞、屯、壁、堡、垒、营、寨等集生产、生活、军事为一体的建筑,闭门成市,它们在魏晋时期发扬光大。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一块画像砖,砖面左侧绘一小城,城墙上筑雉堞,城门上建谯楼,榜题“坞”字。坞外绘有两株树,还有一群牛马羊在悠闲吃草,形象再现了坞的建筑形制。
一块甘肃高台县博物馆藏的出行画像砖格外传神。该砖原位于高台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前室南壁,与其他6块砖连贯组合,每块砖绘制2-5人不等,如此7块砖共同构成一幅长卷式的出行图,横贯墓室的三壁,反映了墓主人出行队伍的宏大与威仪。这块砖位于长队队尾,绘有5人各骑红、黑、白色的马向右疾驰,前方有三骑并驾齐驱,后两骑则一人牵猎犬、一人架鹰,紧随其后。五马鬃毛飞立,尾巴向后飞扬,飘出潇洒的弧度,以此显示出猎猎的风与行进的急速,细节生动。高台县博物馆藏另一块画像砖,绘制了马车的形制。马车位于该砖中间,车厢掩闭,应为衣车的一种;拉车的白马在前飞奔,旁有一御夫;主人端坐于车厢内,身子微向前倾;车后跟随着仆从。
牛车也是当时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如高台县博物馆藏一辆东汉彩绘木牛车,牛在前俯首拉车,车制作机巧,由双辕、车舆、帷盖及车轮组成,车舆前后各有两爿可开合的车门,门框涂褐底黑点,车轴、轮辋及帷盖涂黑色,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们通过画像砖,能够看到河西走廊地区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和魏晋人的衣食住行。内容丰富的魏晋画像砖也展示了那段历史时期的社会人文风情。当时的一些风物与习俗,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之后,至今仍在流传,显示了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