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绵阳的底气从何而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绵阳的底气从何而来?

绵阳科技城新区一景。

科博会上的智能机器人吸引小朋友关注。资料图片

  近日,在绵阳市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对接会上,绵阳市科技局与交行绵阳分行、绵阳市商业银行签署科技型企业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两家银行两年内将为绵阳市科技型企业授信资金20亿元以上。目前,绵阳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发放贷款总额已突破80亿元。
  自2012年设立以来,绵阳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规模从最初的2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万元,合作银行也由当时的1家增加到现在的5家。截至今年6月末,5家合作银行累计为绵阳市10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贷款金额突破80亿元,基金放大12.26倍。
  四川省委多次明确支持成都、绵阳共同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绵阳以金融撬动科技创新合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在全国率先探路军民融合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率先出台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率先打造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产品……近3年,绵阳全市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近40亿元,近300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目前,绵阳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4%,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76.15,均居西部城市前列。

破圈
创新金融支撑
多角度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时间回溯到2012年。那一年,与北京中关村、天津市、上海市等16个地区一起,绵阳市成功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彼时,大众期待试点区能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
  在四川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绵阳先后推动市商业银行成立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获批成立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军民融合绵阳分中心,组建全国首家军民融合担保公司——绵阳科技城科发军民融合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创新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平台,支持1400余家科技型企业实现融资对接。积极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累计实现应收账款融资33亿元。
  在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上,作为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全国两个试点城市之一,绵阳在全国率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模式,即以关联企业从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获得的应收账款为质押的融资服务。截至去年底,已有174家资金提供方、354家企业加入中征平台,累计实现融资金额312.3亿元。
  这样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现在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例如,2018年10月,全国首个“政府+银行+平台”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仪器设备贷”在绵阳诞生。这是绵阳在全国首创的一款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产品,由工商银行绵阳分行提供低利率纯信用贷款,绵阳市财政局建立风险池为企业增信兜底,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提供全链条仪器共享服务。截至2020年,“设备仪器贷”已成功为30余家公司放款3500万元,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购买仪器设备资金需求问题。
  同时,紧扣国家和省关于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指导意见,绵阳打造科技城“升级版”科技投融资体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财政出资设立总额1.7亿元的科技风险补偿基金、3亿元的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在全省率先建成2家科技支行和7家科技专营机构,创新推出了“科创·税e贷”“专利权质押融资”“设备仪器贷”等产品50多个……

韧性
释放“人才红利”
科技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

  丰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是推进科技与金融高效结合的“第一步”,但却不是“最难的一步”。对于科技创新活跃的广大科技型企业而言,科技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才是从实验室到落地的“拦路虎”。
  为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绵阳探索形成了一套科技成果对接机制。目前,全市有国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1家,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91家,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更是数以百计。
  绵阳市委融合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拥有由科技部授牌的全国唯一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经过5年时间运行,已构建起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专业精准服务为核心、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技术交易系统化模式。
  2019年初,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全国各分中心进行科技成果“掘宝”行动发现,山东分中心搜集到一批关于海尔集团的技术需求,其中涉及到燃气热水器整机产线自动化改造项目。随后,经过整合西南片区自动化改造技术成果资源及优势资源后,中心为其找到了“联姻”对象——专业开发和生产机器视觉系统及相关自动化设备的四川驰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如今,在中心的资料库里,已累计收录各类成果30000余项、相关企业13000余家,征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2900余项,吸纳评估评价师及各类专家1500余人,技术交易额达20多亿元。
  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也包括以“人才红利”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2017年,绵阳入选全国首批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借助改革试点东风,绵阳细化激励措施,创新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薪酬机制、国有企业科研人员薪酬激励机制,落实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政策,扩大计划项目、横向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发挥科研项目资金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引导作用,落实科研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科研人员多元化激励方式以及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模式,最大限度为科技人才“松绑解套”。
  这些有针对性的务实举措,营造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科研人员薪酬年均增长达到11%。
  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四川奇石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创新测控技术在领域内发展迅速。随着人才发展专项资助资金和融资贷款的陆续到位,再加上人才政策的加持,使其产生了连锁效应,员工总量、学历层次、研发人员数量翻倍;专利数量不断攀升,科技成果实现从无到有,从量到质提升。
  “奇石缘能跑出这样的‘加速度’,离不开绵阳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了希望。”该公司创始人汤世友说。

蓝图
发挥政策引导
探索“五创”金融服务体系

  去年夏天,占地80余亩、总投资1.6亿元的四川精上缝纫机产业园项目在绵阳科技城核心区开工。这是该公司第二次“下注”绵阳。
  2008年,抱着支援灾后重建的想法,该公司董事长张章生将公司从温州搬到绵阳,12年来,他的事业茁壮成长。“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政府‘帮办’的事越来越多,想不留下来都不行。”张章生说。
  这个夏天,《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重磅出炉,明确提出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是从内部管理上推动和激发创新,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是从外部服务上保障和促进创新。”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说。
  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等特点,《决定》明确,要以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知名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来绵发展,鼓励各类投资管理机构设立更多专注于新型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成长性企业的投资基金,争取组建科技银行,发展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支持在绵银行机构设立科技信贷专营事业部,探索构建科创投、科创贷、科创保、科创券、科创贴“五创”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