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移交四川的第九批信访件已办结112件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向我省移交第十九批信访件187件
  • ·四川有朵“科技云”
  • ·成都郫都区委政法委多措并举建设队伍
  • ·泸州叙永专项监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有朵“科技云”

精准科普2.8亿人次 发布科技供需信息38.8万条

2019年,“天府科技云服务”首届科学传播大赛举行。四川省科协供图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普是智慧之源、力量之源、创新之源。国务院6月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到2035年要达到25%。而2020年,这一数字是10.56%。
  如何让科普更接“地气”?如何让科技工作者将“所能”精准对接市场“所需”?四川先行先试的“天府科技云”正在回答这些问题。

市民
向科学要答案
权威优质科普精准直达

  “9月14日,太阳系内的两颗行星有看点。这一天,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将上演冲日。”9月13日下午,成都市民王鹤宇的手机上,弹出这样一条推送,这是来自“天府科技云”APP的定制科普。几乎同时,他又把这条信息转发到了名为“观星星的小伙们”的社交群里,群里的成员都是天文爱好者。
  对于“吃货”陈小姐来说,“天府科技云”上的“冷知识”,经常让她在朋友聚会时有了不少可以抖的“包袱”。“你知道吗,黄喉其实不是牛的喉咙。”坐在火锅桌前,她突然发问。“黄喉不是喉咙?那是啥子呢?”众人都停下筷子。“黄喉是牛的主动脉,也就是心脏大血管,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低脂低卡,可以放开吃。”一阵科普后,大伙儿再次举起了筷子。
  据了解,“天府科技云”通过对注册用户的浏览习惯、关注领域等进行科学分析,为每个用户绘制独特的“科普画像”,然后智能、精准、直接推送与其密切相关的权威科普知识。
  王鹤宇和陈小姐在“天府科技云”上找到了科学的快乐。凉山州昭觉县博洛乡火拖克村村民衣火古有惹也感触颇深:“收到‘天府科技云’发来的科普短信后我才知道,以前有很多生活习惯是不健康的。现在,我学会了用手机查科普知识,‘天府科技云’上还有很多种植、养殖的实用信息,十分便利。”
  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于2020年7月16日正式上线运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权威科普知识,精准直接及时推送给广大群众,为城乡群众提供了获取权威优质科普资源的新路径。截至目前,通过科普短信、站内信息推送、用户点击浏览等方式,已为6800万群众提供精准科普2.8亿人次。

从业者
摆起“云地摊”
助力精准承接科研项目

  在“云”上“摆摊”,既不需要启动资金,也不需要租房子,成本低、效率高、空间大,成为四川广大科技工作者就业创业的新选择。
  在“天府科技云”上,擅长影视策划制作的李耘发布了“视觉设计规划”等6项科技服务,精准匹配已达成交易5笔,收益逾8万元;遂宁市大英县的唐利军开设了“农夫科技”科创工作室,发布了“乌骨鸡养殖技术咨询”科技服务,已提供咨询320余人,成功完成交易50多次,收益达5.5万元。
  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全民科普服务部专员李翔介绍,“天府科技云”为每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云空间”,让他们“一机在手”就能上传擅长的“科技所能”,让每一个企事业单位“一键求援”即可发布“科技所需”。通过平台智能匹配,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团队)能精准获知哪些企业需要其所擅长的科技服务;每个企事业单位能精准获知,有哪些科技工作者能提供其所需要的科技服务。
  每个企业遇到技术难题可便捷地进行“云发布”,通过智能匹配和精准对接,找到最佳科技攻关团队,也可让每个科技工作者(团队)找到最擅长的科研项目实现“云揭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项目揭榜承接机制应运而生。此前,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优质、高产型杂交水稻新品种繁育和产业化”科研项目,平台精准推介了10多家服务方,最终四川农业大学王玉平教授通过“议价”成功接单。乐山市晟嘉电气发布了“钒电池防渗漏技术开发”的科技需求,最终智能匹配到了乐山创新储能技术研究院,促成科研成果转化协议签订。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曾国强表示,“‘天府科技云’打破科技服务信息坚实壁垒,消除高校科研成果孤岛现象,搭起了一座产业界与科技界的重要信息桥梁。”
  目前,“天府科技云”平台注册用户251万,其中注册科技工作者(团队)131万,组织机构用户数15.5万;发布科技供需信息38.8万条、待转化科研成果6107项,委托科研项目1048项;达成交易5.8万笔。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