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泸县玉蟾山:罕见的明代石刻遍布全山
  • ·阿坝松潘县岷江村扬尘污染治理积极推进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移交四川的第十批信访件已办结127件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向我省移交第二十批信访件197件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泸县玉蟾山:罕见的明代石刻遍布全山

▲十八罗汉漂海图

◀千手观音

九龙浴太子图

  作为我国石窟造像艺术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四川、重庆的石窟造像以唐宋年代居多。但在川南泸州泸县玉蟾山,凿刻着400余尊明代的石窟石刻,实属罕见。
  9月中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报道,记者为此专门探访了泸县玉蟾山。与大多数“秘境”远离尘嚣、藏于山林之间不同,玉蟾山距离泸县县城仅1公里,这里的石窟石刻遍布全山,而且十分精美。

摩崖造像精美绝伦
千手观音好似“孔雀开屏”

  千手观音,是玉蟾山石刻的封面、第一个“迎接”登山客的造像,也是玉蟾山摩崖造像群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刻。这尊石像通高5.6米,横宽3.5米。细看观音,其线条流畅细腻,表情含蓄慈祥,更有11个头和36只手臂,周边还凿有千手,众手执法器,并且手上有眼,整体看起来好似“孔雀开屏”。而千手上有眼,有着“法力无边,慧眼无穷”的意味。
  关于千手观音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她是妙庄王的三女儿,有一年,妙庄王得了一种怪病,需要用手和眼作为药材才能治好,但妙庄王很爱黎民百姓,不忍心伤其身体。所以三女儿就决定将自己的一手一眼献出来救父亲,这一行动感动了上苍,决定赐予她千手千眼,让她有更多机会普度众生。
  千手观音造像之下,是堪称“玉蟾石刻之瑰宝”的“九龙浴太子图”。这龛石刻高1米、宽0.6米,雕刻十分精细。定睛一看,你便会发现,肌肤圆润的太子周围,九条龙均为镂空雕刻。玉蟾山风景区讲解员介绍,每当大雨天的时候,山崖上的水会顺着崖壁流进石窟上方的一个水槽,水槽里的水装满之后,就会溢出来,流过龙的身子,从龙的嘴巴里流出来,出现“九龙浴太子”的场景。
  再拾级而上,穿过一处甬道,可见一幅“十八罗汉漂海图”。与中国明清时期其他正襟危坐的罗汉造像不同,工匠在冰冷的石头上雕刻出密集而有序的线条,绘就翻滚的波涛,神态各异的罗汉乘着龟、虎、麒麟等坐骑,前呼后应,谈笑风生,安然自若,场面异常热闹。

明代石刻遍布全山
佛像造像不再是异域面孔

  据资料记载,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落,石窟艺术进入四川,川渝多数石窟造像都开凿于唐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中国石窟艺术陷入沉寂。到了明代,明人往往致力于对前朝石窟加以修复,少见大规模石窟开凿。玉蟾山明朝石窟石刻遍布全山,实属罕见。
  玉蟾山缘何出现这么多明朝的石窟石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给出答案。
  其一,泸县地处云、贵、川三省要冲,扼守在由蜀入滇的咽喉之地,又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古时的石窟中心往往选择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建,比如丝路上的云冈、龙门石窟。
  其二,大足石刻在明代虽已衰落,却仍以巨大的影响力辐射着整个西南,毗邻大足的泸县自然深受影响,比如“释迦说法图”、“九龙浴太子图”都能在大足找到原型。
  其三,自宋代以来,泸县境内活跃着一批石雕工匠,宋代的石室墓、明代的石窟、明清时期的古龙桥都是他们的杰作,石刻艺术在这里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玉蟾山石窟造像在造型上有很大的突破,它们不再是北方石窟中的异域面孔,看起来更像是南方人。在造像雕刻中也并非一味注重对经典的严格遵守,重义而不重形,相反,民间化、生活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可以说,玉蟾山石窟石刻既有藏传佛像的风格,又沿袭了汉传造像风格,是汉藏造像文化传统相互学习交流的结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见习记者 姜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