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安岳华严洞:宋代石刻造像典范
  • ·打通“最后一公里” 体彩公益金助力全民健身发展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安岳华严洞:宋代石刻造像典范

大般若洞内神秘字至今无人能识

华严洞窟的造像生动精美。

辨音菩萨造像的头饰部分,宝冠上还戴有头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四川、重庆是我国石窟造像艺术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各具特色的石窟造像遍布巴蜀大地,其中,有中国佛雕之都美称的资阳市安岳县,属四川石窟最多的县域,占全川总数20%以上。
  寻访川渝石窟,触摸巴蜀文化。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启动的“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寻访川渝田野石窟艺术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安岳县华严洞,探寻其背后的“秘境”故事。

安岳境内开窟造像规模最大
出自千年前北宋工匠之手

  华严洞位于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9月23日,记者从安岳县城出发,驱车大约一个小时来到山下。
  讲解员周春介绍了华严洞的历史,“主要有两个窟,其中华严洞窟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旁边是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的大般若洞。共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
  记者在华严洞窟看到,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造型生动精美,令人目不暇接。据周春介绍,华严洞窟高6.2米,宽10.1米,深11.3米,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其中,正壁刻5.2米高的“华严三圣”造像,左右窟壁并排有“十大菩萨”坐像,其面部表情生动细腻,同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是安岳石刻开窟造像中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组。
  “雕刻精美程度在全国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周春举例称,从华严洞窟石刻造像的宝冠上可以看出,宋代的工匠们将石头刻出了极强的金属质感,而宝冠两边镂空雕刻的花卉,又让人感觉出花瓣的柔美。除此之外,菩萨造像上身着的衣物,也刻得如行云流水般,衣褶处仿佛有丝绸的感觉。
  安岳石刻造像如此高超的雕刻技艺,一定程度与当地独特的石材资源有关。历史上,安岳以“石秀”闻名蜀中,具有柔软绵的特点,而这特别适合对其进行镂空雕刻等。
  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袁恩培和张磊发表的《论安岳华严洞石窟造像艺术的美学特征及价值》中提到,华严洞的建造处于安岳石窟造像的极盛期——宋代,其造像整体气势恢宏壮观,融优美和壮美为一体,集现实与浪漫为一身,是其最为典型的美学特征。

有菩萨造像如羞涩“新娘”
神秘字至今无人能识

  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十万余尊摩崖造像遍及该县的乡镇和街道,每年都会吸引各大美院的学生前来参观写生。
  采访当天,记者恰好遇到来自成都的大学生在此进行绘画与雕塑课程的采风,学生们用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下华严洞内的石刻造像,这其中,以辨音菩萨最受关注。“感觉很具亲和力。”带队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其第3次来安岳,辨音菩萨造像给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辨音菩萨造像头戴化佛宝冠,其宝冠上还戴有头巾。周春表示,乍一看,仿佛如一位羞涩的“新娘”一般。而细细观察,又仿佛表现出恭听佛法时的虔诚,不受世俗所纷扰。
  离开华严洞窟,记者来到旁边的“大般若洞”。这里高4.7米,宽、深各约5米,在正中佛像后壁,有两龛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属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不过,这里最神秘的是,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2.2米的“丫人”字。记者注意到,这个字仿佛两个“人”字上下颠倒,再于外部饰一个圆圈。
  曾有学者认为,根据大般若洞造像的内容和主题来看,这个“丫人”字应该与佛教有直接关系,而般若即智慧之意,意为通过智慧可以到达涅槃之彼岸,而“佛”字恰好能表现这一主题思想,所以这个“丫人”字应为“佛”字。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化”字,而或是太极图,但直到现在,该字尚无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释义。因此,“两个人字颠倒颠,认到了你就是活神仙”也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