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会理市正式成立 成四川最年轻县级市
  • ·成都城市管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成都城市管理:

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管理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作为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近年来,成都市正加快管廊建设步伐,一条条原本单独铺设的管线,被集中归置于地下综合管廊,既让城市整洁了,也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
  通过统一管理各种管线,“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将逐步消除……在推进管廊管理过程中,成都还充分运用智能管理能力,搭建起智能管理平台,用科技手段保证了管廊的运行维护效率和稳定性,让城市“内外兼修”,让生活更安全便利。

看不见的“地下城” 穿行着一群城市守护者

  清晨,市民在成都天府公园内跑步、散步,享受着清新的空气。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他们的脚下,有一座看不见的“地下城”——天府新区雅州路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这里集燃气、电力、给水、通信等各种管线于一体,支撑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早上9点不到,天府新区雅州路片区地下综合管廊控制室内就回荡着维修班组工人张松林中气十足的声音,“今天在下雨,要注意看看出线口和排水沟的水泵运行是否正常。”
  进入管廊,只见如灯笼一样的消防设施高挂在廊顶。除此之外,感烟探测器、氧气传感器等智能感应设施布满了整个廊道。
  几分钟后,张松林到达第10分区的检修插电箱。“复位……好,依次复位!”指令一下,维修人员按下几个黄色按钮,几声很轻的“嚓”声响起。“用万用表试一下几根线的电压。”表上陆续显示出黄、红、蓝几根线缆的数据:“237伏,239伏,238伏,今天的电压比较平衡。”
  按照前一天下发的维修派单,张松林和同事要更换第十一分区的几块应急指示牌。“这个箭头不对,这边离出口近,箭头应指向这个出口,换错了误导人。”老电工张松林总是比其他人细心一些。
  检查配电箱、机电设备、维修更换设备、查看管线情况……这些是张松林和同事们每天进入管廊后的常规工作,他们在这个普通人无法看见的地下,默默地守护着城市。
  随着越来越多的管廊移交纳入管理,像张松林这样的“地下工作者”还会越来越多。还好,管廊最近新引入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检修团队一起配合,共同维护城市安全,减轻了巡检人员的工作负担。

实现无人智能巡检 2小时巡完5公里效率提高近50%

  曾经,电缆、通信、燃气等城市管线,要么架在空中,交错复杂地“网”在街道上空,要么埋入地下,如遇维修,就要把马路“开膛破肚”。
  如今,在天府新区雅州路,这些管线都搬到了地下综合管廊的“集体宿舍”里。这个宽10多米的地下综合管廊如何安全而又高效地管理?
  从10号舱入口处进入天府管廊雅州路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头顶上两排酷似小灯笼的消防装置十分醒目,然后是一排排的架子,这是管道的“床位”。
  在这里,一辆小型车辆可以自由通过,是成都目前唯一可通行车辆的管廊,“现在还没有放满,放满之后就各是各的家,维修起来非常方便。”工作人员说。
  入口处,一个头顶着两只“大眼睛”、4个粗粗小轮子的憨态“小家伙”正等待指令出发。当指令发出后,它立即向11号舱门驶去,行驶五六米后,便在舱门前停了下来,两只“大眼睛”对着门旁的电力设备和管廊上方的监控设备“左看右看”。
  “这是在对配电系统、消防系统进行巡检。”天府管廊雅州路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负责人说,“它的速度可以设定,最快可达6米/秒,根据设置,它会将巡检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动图像分析,将结果推送到后台电脑上。”
  从控制中心的屏幕可以看到,这台小型机器人每走到一处停下来,电脑端屏幕上就会同步出现它的“眼睛”看到的画面,同时,实时显示此处的氧气、温度、湿度、硫化氢、甲烷等环境质量参数,以及红外线感温反馈情况;预警系统时而弹出一些预警信息,精确记录着哪个点位“指示牌不工作”“通风异常”等。
  “以前,人工巡检每天巡检距离5公里,需要配备多个巡检工人,效率较低,还容易出错。”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巡检到问题马上上报,效率提高了近50%。”目前,这台机器人已覆盖包括各类报警指示灯、灭火器、环境检测设施、水泵风机运行状态、照明、渗水情况等巡检内容。
  “可以替代人工日常巡检80余项。”据了解,利用机器人巡检,巡检数据将自动记录、分析、应用,后期还可以进行自动派单,效率进一步提高。“最主要的是减轻了巡检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减少了漏巡、少巡和错巡的情况。”工作人员说。

每公里500多个监测设备 有人入侵自动弹出警示画面

  9月8日16:26,成都日月大道分控中心的系统突然间弹出一个画面——两个未戴安全帽的男士从逃生口闯入管廊内。画面显示:电力舱第7分区,有人非法入侵。
  “这里是日月大道分控中心,未经允许,不能进入管廊,请快速离开,谢谢配合!”成都日月大道分控中心值班人员一边通过广播发出警告,一边拨通了管廊内的固定电话,“电力舱第7分区,有人非法入侵,请立即前去核实情况。”
  两分钟内,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及时驱离了非法进入人员。这是日月大道分控中心模拟IT大道管廊遭非法入侵后从告警到处置的全过程。
  在综合管廊内,每隔100米就设有一部固定电话。“管廊内目前没有信号,为了监控中心与综合管廊内的沟通联络,各舱室均设置有固定语音电话。”据介绍,今年7月,成都市IT大道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交付使用。如今,日月大道分控中心就管理着这个管廊。
  成都市管廊监管中心负责人介绍,监控中心就是管理地下管廊的“大脑”,地下综合管廊内每公里安设有500多个监测设备,如环境与设备监控,安全防范、火灾自动报警等系统,相当于“眼睛”和“耳朵”,当“眼睛”和“耳朵”发现氧气、温度、湿度、硫化氢、甲烷、液位等环境参数超标时,就会立即发出警报。
  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报警的具体时间和位置,联动防火分区和监控中心的声光警报器,自动启动风机、水泵等设备,喷洒灭火粉,开启照明等装置,并在综合管廊系统平台弹出报警位置视频画面。

全力推进管廊建设 成都规划管廊约1000公里

  成都东部新区机场南线地下,一条宽3米多的地下综合管廊正在浇筑成型,宽敞的管廊内部,将汇集电力、燃气、供水、通信等管线。这是成都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之一。
  根据成都出台的技术规范,该地下综合管廊与天府国际机场、地铁18号线的专用供电电缆以及机场周边道路、地库、地铁等其他地下构筑物一体化建设,以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
  地下综合管廊是21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将管线集约化容纳在地下综合管廊中,不但美化了城市,也避免了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重复开挖的麻烦。
  作为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成都市正全力推进管廊建设工作,计划到2035年建成管廊约1000公里。目前,成都市在建管廊约200公里,正式移交纳入管理的管廊20余公里,预计今年内还将移交10余公里。
  随着成都管廊建设步伐的加快,管廊管理工作也在同步有序推进。在成都,综合管廊智能管理体系由市级管理平台和多个分控中心组成,构建全域监督管理和片区运维管理结合的管理模式。
  不久,天府管廊内的机器人将实现自行派单,检修人员“一键响应”。在地下综合管廊内,科技赋能管理,一项项精准的智能管理措施有效运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据悉,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要求,成都将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载体,成为实现海绵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行道及绿化带进行“海绵化”设计,小雨时“渗、滞、蓄、净”;中雨来临时,可利用地下综合管廊排水舱对雨水进行收储,同时设置回用水泵进行雨水回用;大雨时通过地下综合管廊的排水舱将雨水排放至河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