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诉求大起底”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巴蜀文旅走廊“百城行”走进巴中市巴州区,感受城市管理之变

“诉求大起底”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搬迁之前的临时农贸市场。

干净整洁的专业市场。

工作人员了解市民诉求。

  10月24日,“霜降”次日,巴中艳阳高照,天朗气清。巴城肖家巷,几个小孩踩着滑板车追逐嬉戏,老人们在悠闲踱步。沐浴在温暖阳光里的悠长小巷,安静祥和。
  两个月前,这条巷子还是一个热闹的农贸市场,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别说散步,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穿行都很艰难。“终于搬走了,现在路好走了,感觉呼吸都顺畅得多。”居民们感概。
  变化的不只是城市形象,还有市民们柴米油盐的细碎日常,以及他们真切的内心感受。这一系列变化,源于巴州区今年4月开始的“市民诉求大起底”活动,而变化的内在逻辑,则是畅通诉求渠道,认真倾听群众声音,真心诚意解决问题,从而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最终实现“幸福巴州”目标。
  10月2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巴蜀文旅走廊“百城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巴中市巴州区,感受巴州城市建设和管理之变。

“大起底”
再小的诉求都不放过

  “打扰一下,我们是社区的工作人员,请问您有什么问题或要求向我们提么?”今年4月初,巴州区东城办事处工作人员彭小连和同事们每天穿街走巷,向正在下棋的市民或买菜的太婆询问他们的诉求。彭小连会及时记录下来,或请对方扫描二维码线上填写。
  街道显眼位置,悬挂有“市民诉求大起底”的标语和信箱,媒体和一些社交平台反复宣讲,网格员、退休干部、志愿者进小区楼栋,挨家挨户登门拜访。
  在巴州区信访局督查专员岳洪宇的印象里,如此规模的“下访”是空前的,“要求是不漏掉一户人”。
  为期十天的调研、宣传之后,4月11日,“打捞”行动正式开始。各类问题或诉求扑面而来,截至5月10日,城区六个办事处共计“打捞”诉求16564项,其中,线下走访68907户,采集诉求13318项。“这个量确实很大。”已从事八年信访工作的岳洪宇坦言。诉求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既涉及个人切身利益,也有公共利益,大到城市管理,比如烂尾楼的续建、农贸市场的搬迁、房屋产权证的办理、断头路打通等,小到楼道路灯不亮或邻里不和。
  岳洪宇用了“大海捞针”形容这一次的行动。“哪怕类似一根针的小问题都会捞起来。”经过逐一甄别、归类合并,再剔除部分不实信息后,有效诉求定格在12878项。
  据巴州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巴河南岸的老城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一些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动真格
九成以上诉求被化解

  肖家巷临时农贸市场,已有20多年历史。临街为市让本就狭窄的巷子拥挤不堪,消防通道被占用,居民进出都难。前些年,附近的东城农贸市场建成,两者直线距离不过200米,商户们却不愿意迁过去。
  “搬迁说了好多年,也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过,但这个临时市场仿佛生了根,一直没动静。”居民侯先生说。
  根据既定时间表,8月25日,是肖家巷临时农贸市场搬家的日子。侯先生早早守在现场,看着商户们收拾东西陆续搬离,他不由感叹:“盼了好多年,看来这一次动真格了!”
  从发布公告到最后一位商户离开,肖家巷用一周时间书写了“变形记”。东城街道办事处主任苟学君感叹:“没有区委区政府的支持,没有其他部门配合,仅凭办事处一己之力,是很难办到的。”
  据了解,“大起底”以来,巴州区共对肖家巷、水井湾、北门、南门、后坝等5个临时市场及长期占道运营的莲花街货运停车场进行了整体搬迁,同时还对桂花街、七星街等农贸市场进行了专业化、规范化升级改造,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在岳洪宇看来,一些沉疴顽疾,如果没有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没有各方职能部门和力量的有机整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予以化解。
  快速化解的背后,是一整套机制的高效运作。首先是分层建账,对12878个诉求事项,建立起“社区、街道、区”三级分层管理台账。按照“小事社区办、难事街道担、大事区上管”的工作思路,实行分类处理。每个办事处都设有快处中心,负责处理市民的“微诉求”;社区不能解决该由街道处理的,由街道建账,社区街道均不能处理的,统一归口区信访局建账,并分流到相关责任部门解决,对部门、街道、社区均不能解决的,由区委区政府兜底处置。
  为杜绝流于程式化的“假化解”,巴州区建立了会商、督办、通报、考核“闭环”机制,每周的区委领导碰头会,明确本周“大起底”重点工作;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辖区的重大疑难诉求;纪委监委、信访两家牵头单位把控化解工作整体进度。群众代表、新闻媒体现场或暗访验靶,考核评价方面,建立“红黑榜”制度,实行“周通报、周评比、周约谈”,被约谈以及责令检视的单位或个人,一律追究责任。目前,共有10个单位负责人被约谈,1名副科级干部因工作不力在提拔时被“拿下”。

硬骨头
“慎终如始认真答卷”

  巴州区信访局会议室内,装有“大起底”资料的60多个文件夹堆成了一座小山。4月以来,信访干部加班成为常态,主要是做协调方面的工作。
  “我们以前孤军奋战。”岳洪宇告诉记者,一些信访件派下去后,效果并不是太理想,而这一次全区力量的聚合,改变了这一局面。
  在“海量”的诉求被起底并逐步化解的同时,一些数据在“断崖式”下降,比如,环保督查移交问题从第一期的80个,降至现在的20个。
  数据显示,经过近半年努力,全区12878个诉求事项,已有94%被化解“销号”。作为辖区人口最多的东城办事处,所负责的1364个事项,已经消化掉1309件。
  “剩下的6%,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巴州区政府一负责人介绍,这些事项主要包括市政建设、政策兑现、烂尾工程复工等等。有的涉及政策层面,需要市区两级联动攻坚,有的则需要大额资金。
  随着“大起底”进入深水区,最严峻的考验已经到来。对此,巴州区委书记余斌有着清醒认识:“老百姓的1万多条诉求,就是1万多道试题。越到后面,难度越大,问题越复杂。但既然承诺了,我们就要慎终如始,认真答卷,努力解决问题。”
  蒲晓舟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

立即评
“大起底”的背后
是一颗勇敢和真诚的心

  在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市辖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巴州,深层次矛盾、“老大难”问题肯定不少。面对问题,是绕道走还是迎头上?开门问卷,是一挖到底还是浅尝辄止?
  巴州区用行动作答。开门问卷,一个月时间打捞诉求1万余项;事无巨细,照单全收、分层建账并逐一化解,“大起底”名副其实。
  这场规模空前的行动背后,是一颗“勇敢”的心: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主动“排雷”的果敢。
  一万条诉求,一万道试题。半年时间,巴州区坚持“三实”,反对务虚功、出虚招、图虚名,认真答题,九成以上问题得以化解,这份成绩单的取得,是源于找到了打开群众心门的钥匙——真诚。
  真诚,体现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诉求,落实在行动上,则需要诚心实意地解决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与堵点、断头路同时被打通的,是群众心中的块垒。居民盼了多年的临时市场搬迁,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南池市场大面积违建拆除,实现零赔付零信访零舆情……这些久拖未决的顽瘴痼疾一朝销号,是政府与民众真诚互动高度互信的结果,也是“大起底”得以快速推进的动力源泉。
  “市民诉求大起底”,是观察巴州党群、干群关系的一扇窗口,是对巴州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一次检视,也是巴州“善政”推动“善治”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在清清爽爽的氛围里,以砥砺奋进的状态,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当是“幸福巴州”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