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丹霞洞三教共顶 世界第一立佛身世成谜
  • ·Cn国际文化交流空间·封面数字艺术空间沉浸式设备设施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 ·泸州叙永县纪委监委推行交叉检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探访宜宾市屏山县八仙山

丹霞洞三教共顶 世界第一立佛身世成谜

▲谜团未解的八仙山“世界第一石刻立佛”。

◀儒释道“三教共顶”的丹霞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位于宜宾市屏山县的八仙山为这句话添上了生动的注脚。八仙坐化、三教共顶、世界第一立佛……一个又一个的神秘标签,让这座海拔800余米的山峰远近闻名,成为很多人神往的秘境。
  9月中旬,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报道,寻访四川、重庆两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迹,挖掘这些名胜背后的“秘境”故事。10月中旬,记者来到八仙山,探访这片崇山峻岭间的“秘境”。

道八仙坐化,儒释道并重
为研究宗教演变提供实物资料

  沿屏山县龙华古镇向西,步行约10分钟便可来到八仙山。拾阶而上,在层峦叠翠间,幽林小道旁,不时可见一些小型的神佛雕塑,似佛陀,又有点怪异,类比精怪,又太过慈祥,纵使当地寺庙修行的老师傅,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八仙山有太多的神话传说,单以山名而言,便传是因八仙坐化而得名。”据龙华镇文化干事陈长春介绍,八仙坐化一说是因为八仙山由八个密集山峰组成。
  “传说,一日铁拐李、吕洞宾、蓝采和等道教八仙云游至此,发现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十分美丽,于是降落云头,赏景论道。当八仙起身离去时,此地便显出了八个山峰,于是称为八仙山。”据陈长春介绍,八仙山全景需要在山对面才能完全看完。
  随着介绍,登上1716级石梯,穿过一座古朴的石门,便来到有着“三教共顶”美誉的丹霞洞。据介绍,丹霞洞全称丹霞洞石窟群,共分四窟,建于清代,供奉着儒释道三教圣人和神佛。
  “丹霞洞是一处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宗教场所,为研究我国宗教演变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在陈长春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一号窟上悬牌匾“玉皇洞”,内供多尊道教神像,洞旁有瀑布,石壁上“泉”字若隐若现。据悉,该石刻本为“沁泉”二字,但因年代久远,“沁”字已风化。
  二号石窟则是丹霞主洞,上刻楷书“丹霞洞”三字,洞室分四间:“燃灯洞”“关圣洞”“三清洞”“三圣洞”,洞内卷匾横置,楹联飞金。匾文书体既有篆、隶,也有行、楷等。根据匾文落款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作品为道光辛丑年,翰林院出身叙州府知事张日晸、屏山知县顺天文安进士陈锟、国学周天成、文生徐以东四人所书。“均有较厚功底,尤以翰林张日晸、知县陈锟二人书法遒劲挺拔。”陈长春说。
  三号石窟属于未完工工程,无匾额,位于二号石窟左侧,中间相隔一干沟。石窟有二石室,二石室之间石壁上隐约可见行楷“慈云岩”三字。据介绍,二石室其一是“三霄洞”,其二是“长生祠”。
  四号石窟在石门之外,中为山埂所隔,同凿在东崖赤壁,位置与三号石窟平行,共五室。“四号石窟内分水池、厕所、住所等,所以据我们考证,四号石窟是道人的住所。”陈长春介绍道。
  “丹霞洞远近闻名,由于儒释道三教佛陀、圣人都有供奉,所以前来朝圣的香客很多。”随着陈长春介绍,记者看到洞前一棵许愿树上挂满了红绸,上面写着美好的祝愿。

有披肩无袈裟,双手戴手镯
世界第一立佛身世仍然是谜

  丹霞洞左侧丹崖绝壁之上便是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大佛,相较于丹霞洞的禅音萦绕,大佛更显庄严肃穆。
  大佛高32米,肩宽10米、头长8米,耳长3.2米,头盘螺髻,身批通肩大衫,左手当胸,右手下垂,背南面北,俯瞰龙华古镇,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列入世界十大佛像。2001年阿富汗巴米扬两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摧毁后,八仙山大佛便成为了世界第一石刻立佛。
  与大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陈长春,对大佛仍有诸多困惑。“首先,大佛的建造年代至今无碑记史料可查。”陈长春说,根据丹霞洞中门一副对联“石壁宏开,天自当年储佛地;道源一贯,人从此日仰神功。”可以知道,大佛建于丹霞洞之前,但明版《马湖府志》又无相关记载。
  “其次大佛双手戴着手镯,双耳不垂肩,有披肩但无袈裟,这些都与传统的佛像不同。”陈长春告诉记者,除这些明显的不同外,大佛还有无颈无脚的特点。“若凿至脚,大佛至少还要增加10米,可惜这些谜团至今还没解开,只有期待后来者,有朝一日能讲好大佛的故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