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当代书评-
A16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6当代书评
  • ·严明摄影集《昨天堂》拍出世界底色
  • ·有厚度有温度的极简大清史——《大清小史》自序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有厚度有温度的极简大清史——《大清小史》自序

《大清小史》

  

□向敬之

  写完《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和《雍正迷局》后,不少朋友建议笔者继续写乾隆以降的中晚清,但笔者没有顺势而为,而是根据最新掌握的材料,重新写涉及清史各个时期的政治嬗变和社会发展的书。于是有了现在这本《大清小史》(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这本书注重细节分析和事实推理,在“辽东崛起”“一统天下”“盛世迷局”和“王朝末路”4个篇章中,铺展开300年的清史。这册“小史”中,包罗了太多的精彩、逆袭与争斗,更有合作与情爱,将一系列连贯性的大事呈现其中,展现出有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文化温度的极简大清史。
  多尔衮为何无缘帝位,他与孝庄的“私情”有几分真实?两个于成龙同朝为官,康熙对他们是否区别对待?康乾盛世威名之下,为何最厉害的雍正却没有存在感?乾隆与继皇后的恩恩怨怨,是否对清朝的发展造成了断裂式悲剧?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真如影视剧中那样水火不容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纠缠一起为何又有太多的说不清?……
  笔者跳出传统的说史模式,以大家熟悉的影视剧为切口,把讲史、说剧、读书、批评融会起来,形成文化历史的新视角,解读大清王朝的嬗变:多情与冷血,放荡与克制,智慧与昏庸,兴盛与衰亡……
  历史研究与历史写作,都是以特定的历史时代和人物为背景,但是,二者又有不同。历史研究多为客观行文,充满学理和思考;而历史写作,不免伴随想象的发挥。历史作家蔡东藩的《通俗历史演义》,把历史解读演义化,把细节叙述点染在粗线条勾画中,貌似文学,又满是史观。而在国外,如美国的魏斐德、史景迁等,则以优美晓畅的文字解读中国近代错综复杂的朝代更替、人物关系,有着鲜明的“说故事”笔法。
  说故事,就是以故事性引发读者的强烈兴趣,满足读者喜好猎奇和消遣的心。学者黄仁宇实践大历史观,风靡一时,带动许多层次不同、认识各异的历史写作者趋之若鹜。生动的故事叙述,引起读者对历史制度、人物、事件和利益博弈的兴趣,却很难以真实的历史感,激发更多的历史文化思考。笔者也曾希望能写作那样的畅销书,然而还是走了一条介于学术与通俗的中间路线,尽可能使用第一手材料,不畏惧查阅古人刻本、抄本甚至是手稿的艰涩难辨,适当引用原典内容,追寻学术通俗化之路,用雅俗共赏的方式传递人文关怀。
  2017年开年,央视首播《于成龙》。开播当天下午,笔者接受了一个任务——写一篇观感。笔者知道于成龙这个人,写过康熙朝的多篇文章,但囿于材料掌握不多,于是再次系统地熟悉了《清史稿》《清史列传》中于成龙、陈廷敬等人的本传,以及《于成龙集》中的政书奏疏与碑铭传略,近距离感受一代名臣于成龙清廉淡泊、莅事忠勤、苦节克贞、鞠躬尽瘁的作风。
  康熙朝,叫于成龙的有两人,一老一小,同朝同仁。前明副榜贡生出身的山西人于成龙,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开启了弊革风清的时代风尚。330多年过去,“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礼记》有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成龙出仕之初,以“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为己任。这是他的终极理想,也是他的人生追寻。这也是清朝能入关问鼎、一统全国,让无数汉人士大夫为天下安宁、国计民生,不惜前仆后继、殚精竭虑的原因。
  仔细了解了于成龙生平情感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后,笔者写就了《300多年过去,于成龙为何还在影响着中国》一文。在文中,笔者尝试利用第一手资料和档案,尽量以历史文献为依托,适当运用想象,客观地返回历史场景,对明清之际的具体人物进行研究,没有掺杂太多的主观情感与历史局限。
  清朝悬疑公案不少,如顺治帝的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康熙遗诏上究竟要传位给谁?乾隆为何痛恨继皇后到了极致?学者探讨,争议不断。笔者甚至认为雍正元年首次密建皇储的对象,不是后来的乾隆弘历,而是雍正有意示宠年羹尧而另有其人。争论纷纭,都是源于各自对满汉材料细节的不同掌握和不同理解。
  重返历史现场,照鉴王朝背后,需要突破传统意识形态下的民族局限观,审视明清之际社会秩序重建及满洲统治者的历史作为,反思清朝盛极而衰的全球背景。这其中,有着说不尽的悬疑、说不完的细节。
  在如今的中国,我们可以循着历史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思想考量与社会观察,结合现代中国特色的国情,找寻到尊重历史与冷静思考的重心和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