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互动-
A8互动
  • ·邬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知冷暖
  • ·同呼吸
  • ·“资阳人”或将有新发现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奋战在四川交通抢险救灾一线的工程师

邬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邬凯(左)和同事奋战在震后交通应急抢通保通的抢险一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省公路设计院总工办副主任工程师邬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11月15日下午,成都难得的艳阳天,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省公路设计院”)大院里,记者见到了总工办副主任工程师邬凯。一米八的大高个,指向他的故乡——中原河南;一副半框眼镜,挡不住他眉宇间的英气。
  和院里其他工程师不同,邬凯的故事里鲜少出现桥梁、隧道等超级工程,而是由一次次抢险救灾经历串联。工作十年,他先后参与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2019年宜宾长宁地震等震后交通应急抢通保通及边坡地质灾害处置工作,奋战在抢险一线。
  作为一位博士出身的工程师,邬凯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我可以把岩土防灾减灾方面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交通建设中,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次震后抢通保通
多次遇到落石险情

  2011年7月,26岁的邬凯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硕博连读)毕业。彼时,四川汶马高速、雅康高速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这些高速紧邻青藏高原东缘,地形地貌复杂,沿线地质灾害多发,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正是山区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为了学有所用,就业时,他选择了四川省公路设计院。
  工作中,邬凯面对的全是公路上的突发地质灾害,而地震后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和风险是最大的。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时,他第一次参与震后抢通保通工作。
  “当时从芦山到宝兴的省道210断道,宝兴成为孤岛。”他回忆,无论是疏散灾区群众,还是运送物资,都必须打通这条生命线。与处理单一滑坡不同,几十公里的通道上分布着多个灾害点。四川省公路设计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首要任务就是摸清沿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勘察过程是充满危险的。省道210线芦山至宝兴段42公里沿线崩塌、落石极其严重。特别是铜头峡一段高位崩塌灾害密集,在茂密植被覆盖下隐蔽性极强。邬凯每天都要从长约15公里的“魔鬼”路段通过。
  最惊险的一次历险发生在2013年6月22日。当天,邬凯和同事查看省道210线钢棚架受损情况,行至铜头峡段时,前方突发高位崩塌,瞬间泥土飞扬,滚石不断。由于天色已晚,车上人员只能下车观察,待车辆安全通过后,才拉开间距快速跑步通过。“车子距离落石的位置也就十多米,如果没发现,后果不敢想。”多年后想起,他仍心有余悸。
  之后,邬凯又先后参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2019年宜宾长宁地震的道路抢通保通工作,每次都是第一时间深入震中,涉险进行调查、测绘。


连夜绘制灾害分布图
次日广播里听到自己的故事

  除了基础性的调查、测绘,邬凯和同事还要绘制灾害点分布图,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所有工作都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才能保证道路尽快打通。他印象中最“急”的一次,还是在芦山地震期间。
  当时,邬凯和同事刚把灾害分布情况调查清楚,当天晚上8点过,交通应急指挥部开会时就下达任务,要求他们第二天拿出灾害点分布图,供指挥部决策使用。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连夜赶制。
  “当时前后方合作没有协同工作软件,我们只能回到成都作图。”当天晚上11点过,邬凯赶回院里,立刻投入工作。芦山地震地质灾害点涉及一条省道、三条县道,上百个灾害点,要一 一确认上图,工作量非常庞大。三个人熬了一个通宵,终于在次日早上7点制作完成,由专人送到指挥部。
  “我当时做完图,就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家休息,没想到车上的交通广播正在讲我们院连夜把灾害点分布图做好,第二天一早送到指挥部的事。”邬凯说,“当时就有一种自豪感。我们做的事情虽然很辛苦,但是能为整个抗震救灾的指挥决策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工程中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除了震后应急抢通保通,邬凯还承担了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处治、震区公路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这让他有机会将岩土工程科研成果深入应用于交通建设中。
  多年来,他见证了四川交通防灾减灾技术的进步——地质勘测手段更加丰富,支挡加固技术更加快速有效,智能监测应用更加普遍……在新川九路项目中,他们团队除了采取工程措施让边坡更稳定,还进行了生态棒护坡绿化,将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有机结合。“现在可以把科研成果真正用在工程建设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们在高校里做科研很难达到的效果。”邬凯说。
  常年和突发地质灾害打交道,让邬凯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家人的照顾也不免有疏漏的地方,“妻子怀孕最艰难的时候我正在芦山地震灾区,没能陪在身边,直到她生产前两天才赶回去。”
  不过,工作也常带给邬凯满满的幸福和收获,“因为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出行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畅快的出行环境。”
  让青春力量激荡,让青春正气昂扬。
  封面新闻长期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选。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动过你?
  快来给我们推荐吧!

推荐方式

  欢迎通过封面新闻APP的爆料平台,推荐你心目中能够代表中国力量的新青年;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封面新闻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相关稿件下方留言,欢迎向我们推荐。

推荐标准

  ①年轻:14-40周岁
  ②正能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③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甘于奉献
  ④创新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
  ⑤引领风潮: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