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当代书评-
A13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3当代书评
  • ·提供研究评价李劼人的新视角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龚静染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

提供研究评价李劼人的新视角

1957年,李劼人同孙辈在菱窠家中。金勖琪摄

  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在李劼人像前。

李劼人大河三部曲。

1938年时的李劼人。

  李劼人是成都人,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身为四川作家,龚静染与李劼人的缘分,此前并无多少特殊。“关于李劼人先生的文学作品,我一直保持着敬意,毫无疑问,他是近现代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但直到2014年在菱窠参加了纪念李劼人诞辰123年的活动,也从未想到要与之发生任何关系。当时我坐在现场一个角落里,就是个旁听者。但世间的事,多有难测之处,没想到几年后我居然承担了这样一件工作,也许这就是因缘际会的神奇吧。”
  卓越的作家,往往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学地理。龚静染从小在乐山长大,对那里有很深的故乡情结。他写的几本书如《桥滩记》《昨日的边城》《西迁东还》等都跟乐山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乐山的人文历史成为他写作的一个富矿,成为他写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一个深厚的文学故乡。借新书出版之际,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龚静染本人。

“有很大的写作动力,这是最大的乐”

  封面新闻:在你研究看来,创办和经营嘉乐纸厂这段人生经历对李劼人为什么重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龚静染:首先是时间跨度很长,长达二十七年,这在李劼人的人生历程中是最长的,没有其他任何一件事能够超过经营嘉乐纸厂的时间;其次是经商对李劼人的影响最深,商业涉及到了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接触,三教九流,其广泛性超过很多职业。三是嘉乐纸厂是四川第一家机器造纸厂,李劼人是近现代工商业的参与者,单从这点来看他也是很有成就的。他的文学有宽阔的大气象,一定与商业生活的复杂和丰富有关,这对他思考、认识、描写社会的芸芸众生相大有裨益。
  封面新闻:在写作这本书过程中,肯定有苦有乐,谈谈让你乐在其中的事吧。
  龚静染:李劼人是个被文学史长期严重低估和遮蔽的大师,实际上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就有不少人在呼吁重视李劼人,但收效不大。显然,李劼人是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文学人物之一,在四川,他的文学影响力至今无人超越。我希望《李劼人往事:1925-1952》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重新研究、解读、评价李劼人的新视角,有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填补空白的价值。所以在写作此书时,我有一种使命感,有很大的写作动力,这就是最大的乐。潜心写作是幸福的事,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新发现,还有不少与历史的相遇,真的是乐在其中。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要忍受寂寞、甘于清贫、远离圈子,这都会面临挑战。不管怎么样,书已经出版了,对自己和读者来说,我都算是有了个交代。当浮一大白,这也是一乐。
  封面新闻:写完这本书后,比起以前,让你对李劼人的理解有哪些深化?
  龚静染:在没有写这本书之前,主要是读李劼人先生的书,纯粹就是一种喜好。但写完这本书后,应该说对李劼人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更真实、更客观,也更立体化了。比如过去人们知道李劼人先生是个美食家,这主要是看他的小说和随笔。而我在档案中发现了他在乐山购买鸡鱼等食物的记录,这就很有趣,找到了生活的实证,讲述起来也很生动。当然,重要的是他的工作、生活、交往等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少印证,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把《李劼人往事:1925-1952》当作是解密之书,也就是打开了一扇门,但愿它能把李劼人研究推一把,引向纵深。

用非虚构的形式去再现李劼人一生

  封面新闻:在将诸多细节、历史材料,组织镶嵌进你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是怎么设置结构和行文的?
  龚静染:这本书以李劼人办嘉乐纸厂为主线,时间是自然线索。全书分为上、中、下三部,从创办纸厂到抗战是上部,抗战八年是中部,抗战结束到公私合营是下部。这三部能够看到李劼人命运的起伏,我在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生路步步紧逼,命运暗中牵引。这个写作结构的设置,有助于叙述的清晰。这本书的细节很多,枝叶蓬勃,但多而不乱,就是因为树干立起来了。李劼人所处的时代是个急遽变化的大时代,清末维新思想的崛起,他站在了办报的前沿;民国肇始,实业兴起,他成为了工商业的先锋;抗战军兴,纸厂的生存峰回路转,他被推到了企业发展的中心;而在改天换地之际,他又顺应了时代的召唤,由商入政。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李劼人往事:1925-1952》是从史的角度,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在一大堆杂乱无章、漫无头绪的史料中找到了另一条线索——故事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物、情节的交错关系和浓郁的时代氛围。所以,这本书为后面的延伸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小说、戏剧、影视等,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读本,为人们的阅读和再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
  封面新闻:《李劼人往事:1925-1952》行文语气很直白质朴,修辞很节制,风格很端庄肃穆。有很多实打实的细节,很可靠,耐人寻味。但我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如果你在一些地方再多发挥一些文采,会不会对大众读者更有吸引力?你是怎么考虑的?
  龚静染:在写作这本书之前,我有个通盘的考虑,也就是为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定个调,就像厨师要根据食材来做菜一样。《李劼人往事:1925-1952》里面包罗了庞杂的史料,可以说在所有研究李劼人的作品中都没有像这本书里所涉猎的那么多,而且大多是一手史料,是首次呈现。我在档案馆里看到了很多李劼人先生的书信原件,它们的背后站着大量的人物和故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线索,选择合理的叙事逻辑来推动,所以我大部分功夫都下在了爬梳和寻找上,相当于承担了半个文史学者的工作。但一本三十多万字的书要装下那么丰富、复杂的内容实在太难了,我只能选择用一种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来叙述,用尽量客观的视角来重塑历史,让这本书有沉甸甸的分量。一般来说,凡是那种想把历史写得很好看的作品,难免会擦脂抹粉以迎合读者。但这本书不一样,它要还原历史的端穆和真容,就必须拿出可信的文字来。在1925-1952年之间,人们对李劼人的这段重要人生历程的认识几乎是空白,而他最重要的作品都写在这段时间中,用最真实、客观的方式来告诉读者,这是我的责任。所以这本书采用的是黑白纪录片似的风格,我觉得这样才更有力量,更为厚重,也更能接近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想主编一套全新的李劼人作品精选集

  封面新闻:关于乐山,你写过五通桥的书。这次写李劼人,也跟他在乐山的一段经历有关。对你的写作来说,乐山是个非常丰富的宝藏。
  龚静染:我从小在乐山长大,对那里有很深的情结,所以我写的几本书如《桥滩记》《昨日的边城》《西迁东还》等都跟乐山有很大的关联,这都是童年带给我的文学财富。乐山本身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岷峨之地,山川秀美。它的历史也很丰厚,鳖灵在去往蜀国之前,就先在乐山一带盘桓,这才有了后来他“浮尸而上”去帮助杜宇当上蜀王的神话故事,说明乐山的历史也可上溯到四川上古时期。当然,到了近现代,乐山成了抗战大后方重镇,人物汇集,成一时之盛。李劼人在乐山创办嘉乐纸厂,其实就是这样的时代氛围中的产物。我这本书就是把诸多的因缘际会结合在了一起,它不仅讲了一群人、一段史,还讲了一个时代。所以我要感谢乐山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宝藏,也要感谢那方山水对我写作的滋润。
  封面新闻:接下来,你还会写关于李劼人的书吗?
  龚静染:有可能,因为在写《李劼人往事:1925-1952》的过程中看了大量的文献史料,还有不少没有用到这本书里,可写的东西还有很多。另外,我觉得关于李劼人先生的纪录片和影视剧也可能会考虑在内,我甚至还想主编一套全新的李劼人作品精选集,这些都想尝试一下。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