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浣花溪-
A14浣花溪
  • ·小寒
  • ·棠湖 清江花语地下车位清盘优惠公告
  • ·靠山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小寒

  

□孟宪歧

  过了冬至,和仁堂的沈家膏就要用完了。沈老板吩咐伙计开始选药材,买麻油,购牛皮纸,熬制膏药。
  俗话说,小寒小寒,熬膏炼丹。小寒这天,是熬制膏药的最佳时间。究竟为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沈老板也不晓得。
  和仁堂的招牌药就是沈家膏。沈家膏专治无名肿毒、腰酸腿疼,贴膏3天,病状必消,所以供不应求,沈老板从来不担心沈家膏会卖不出去。
  沈家膏的配方,只有伙计二奎略知一二。二奎这孩子聪明机灵,啥事一说就通,一看就明。沈老板很喜欢这孩子,心想自己无子嗣,将来把秘方传给二奎,咋也不能把造福百姓的好方子带进棺材里啊。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也是小寒,沈老板正跟伙计们忙着生火炼油,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跌跌撞撞走进来,浑身瑟缩,嘴唇发紫。沈老板赶紧吩咐家人把孩子领进屋里,给他换了一套棉衣,再熬了一碗姜汤让他喝。
  孩子暖和过来了,沈老板问:“你叫啥呀?”孩子答:“我叫二奎。”沈老板又问:“你家在哪儿?”孩子答:“我没家,我是讨饭的。”
  沈老板可怜这孩子,接着问:“你在我这当伙计,行不?”孩子扑通一下就给沈老板跪下了:“谢谢大人收留我!”二奎从此就在沈家当了学徒。
  本来小寒这天特别冷,因为有了二奎,沈家又多了帮手,沈老板还是感到暖意融融的。几年下来,二奎成了沈老板的得力助手。
  沈老板把熬制膏药的秘诀都告诉了二奎,二奎虚心学习,很快掌握了熬制膏药的关键步骤: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
  但沈老板没把配方比例告诉二奎。配方比例是沈家膏的灵魂,配方比例公开了,谁都可以熬制沈家膏了。那时候,就会出现张家膏、李家膏或王家膏。鱼目混珠,沈家膏还会畅销吗?
  有一次,二奎问:“师傅,咱这沈家膏,到冬至后就没货了,为啥不多熬点?”沈老板答:“宁可没有,也别存货。咱不能用过期的东西糊弄百姓,那样做会毁了沈家膏的声誉。”
  二奎又问:“咱这沈家膏有别的特殊东西吗?”沈老板答:“咱的用料你都知道,没有啥特殊,关键是熬制的火候,只要把握好火候,谁都能熬制出来。”
  二奎以为,沈老板配制好的药材都是一样比例的。其实不然,各种药材的配制比例是有区别的,这也正是藏在沈老板心里的秘密,不会轻易示人。
  小寒这天,开始炼膏了,可二奎不知去向。3天过去了,二奎依旧未归,沈老板心凉了。本来,小寒的节气就够冷的,二奎不辞而别,如雪上加霜,让沈老板简直掉进冰窟窿里。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沈老板伤心极了。他把二奎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哪成想他却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伤心归伤心,沈老板的药铺还得开。沈家膏还得熬,老百姓离不开它呀。
  一开春,来和仁堂抓药的人少了,尤其是来买沈家膏的人更少了。沈老板感觉不大对劲儿。他向老主顾打听,人家告诉他,距热河镇25公里的头沟镇新开了一家药铺,叫和人堂,老板姓冯,卖的冯家膏便宜,许多人都去那里买。
  沈老板派一伙计暗中打听,伙计回来告诉沈老板,他在和人堂见到了二奎。沈老板心里咯噔一下,一夜没睡。
  第二天,伙计背着一个大包袱,里面全是沈家膏,找到和人堂。伙计对冯老板说:“我是和仁堂的伙计,沈老板说,你家有多少冯家膏,我们都要,用沈家膏跟你们换。”后来,冯老板被沈老板的大度所感动,不再熬制冯家膏,而卖沈家膏。
  再后来,人们知道了,二奎是冯老板的侄子,为了偷学沈家膏的熬制工艺,二奎给沈老板使了一个“苦肉计”,但不知道沈家膏的配方比例,熬制的冯家膏疗效大打折扣。最后,冯家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