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劫后﹃天堂﹄》
茶馆、菜馆、烟馆、旅馆,为何会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苏州愈加兴盛?这些繁荣表象背后隐藏了什么?沦陷区百姓又是如何度过那动荡的岁月?对伪政权统治沦陷区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书《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聚焦沦陷区城市中的普罗大众,揭示战争阴霾与畸形繁荣交织下的城市生活真相。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抗日战争时期,这个遭遇日军轰炸和洗劫后的“人间天堂”,繁华不再。整座城市残垣断壁、路有饿殍。然而,此时的娱乐业却在这里迅速兴起,形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反差。
经历了抗战初期沦陷的慌乱后,苏州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尤其是作为伪江苏省省会,大批伪政府公职人员、上海寓公、商人进驻,给这里的休闲娱乐业带来一种畸形繁荣。贫富差距尤其巨大、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物价飞涨、黑市猖獗。本书透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沦陷区百姓的生活体验角度,揭示不同的抗战历史。
一面要求民众戒烟,创立所谓戒烟所;一面明目张胆销售鸦片,从中牟利,毁我国人,占我国土——这就是日军控制下的苏州残酷的真相,这就是汪伪政府治理下沦陷区的凄惨境遇。“大东亚共荣”的谎言不攻自破,日本人的阴谋昭然若揭。
“在苦闷的气氛下,也只好进菜馆、咖啡厅,以作为暂时逃避现实的去处。”“从今,我决不再刻薄自己了,交交朋友,有了钱尽管用,今天米卖二百,明天又许涨到二百五,前途茫然。”谁能体会这种纸醉金迷掩藏之下的“茫然”、“哀鸣”?沦陷后的苏州,看似繁荣的“天堂”,可有人在旅馆中享受,也有人在旅馆中自杀;有人为了一点点生存的利益打得头破血流,也有人消极避世麻醉神经……
该书从社会文化史以及市民大众的角度出发,透视茶馆、酒菜馆、旅馆及烟馆这些具体细微的物质空间,揭露沦陷区城市“畸形繁荣”的风貌,并通过这一切告诉读者,在战争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时代的重压压在每个人身上,犹有千钧重。繁华不过是虚假的面具,表象背后,众人早已被当权者吸干了血,只剩一副骨架罢了。
书中,作者以大量的档案公文、新闻报道、地方文献、口述史料为基础,综合当地知识分子的私人日记,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是城市史、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力作,为观察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沦陷区城市特征提供了一扇窗户。 封面新闻记者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