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如何讲好新时代的田园故事?
“红色文化如何助力乐至文旅融合发展?”12月18日,中国(乐至)第五届田园诗会上,主持人向参加圆桌论坛的五位嘉宾抛出问题。
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鲁奖获得者、诗人李元胜,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散文家、诗人蒋蓝,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西宁市作协主席、青海法治报总编辑、诗人郭建强,陈毅故里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朱晓霞,以及乐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琪,畅谈了自己对红色文化助力文旅融合的观点。
“乡村的复兴、田园的重新创造,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的乡村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它的修复过程和重新创造的过程是落后于城市的,乡村的重建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生态重建和文化重建。”李元胜表示。
乡村文化的再造,是让目前的乡村状况呈现出一种“诗意”,为我们营造出有关中国乡村新的理想。李元胜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诗歌理所当然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诗意?“诗意不是诗人的专利,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程度的鲜花、荷塘。”蒋蓝谈到,“我们目前处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伟大转折时期,我一直提倡‘大地写作’,诗人不能一味钻进象牙塔,而应深入到大地,讲好我们这个时代的田园故事。”蒋蓝用了12字描述当代田园诗歌:由景及人、由事到情、由家到国。
郭建强表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实际上是我们不断改造土地的一个过程。郭建强认为,现在到了让我们重新审视人和土地的关系,重新回到人和伦理、人和土地的伦理状态中去的时段。
“这意味着对我们整个生活、生产、表达方式,要做出一个全新的一个熔铸。”在郭建强看来,像乐至这样和诗歌的融入度,恰恰像一片桑叶,在一个微小的地带景观中,充分表达了人类生活意愿。
在陈毅故居景区管委会主任朱晓霞看来,乐至的文旅发展,尤其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扬恰逢其时、恰逢其势。朱晓霞从三个方面解析了陈毅故里如何用好红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包括陈毅故里景区锚定5A创建目标规划提升及围绕陈毅同志120周年诞辰开展系列群众性纪念活动等。
如何让“中国田园诗歌之乡”,成为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对此,杨琪认为,要厚植生态本底,以绿色生态之城,奠定田园更美的“硬支撑”。通过建设毗河生态绿廊、玉龙湖生态公园等项目,实施增花添彩、景观打造,呈现“常年见绿、四季见花”实景,塑造“山水呼应、蓝绿相映、河湖环绕、清新明亮”的城市田园形象,打造诗一般的城乡。
“聚焦文艺创作,以田园诗歌之名,增强文化更盛的‘软实力’。乐至将持续机制性举办中国田园诗会、中国田园诗歌大赛等活动,聚集国省名家大咖和田园诗歌爱好者,回归田园、游历绿韵。”杨琪说,通过举办田园诗歌采风、田园诗歌诵读等活动,形成全民创作吟诵的氛围,打造诗歌乐至。
在着力文旅深度融合、以田园诗歌为媒、提振产业发展的“新能量”上,杨琪表示,乐至将持续与封面新闻等媒体深度合作,大力宣传推介“陈毅故里·绿色乐至”文旅品牌和“中国田园诗歌之乡”城市名片。诚邀著名诗歌创作大家在乐至设立创作基地和工作室,打造特色文旅乐至,持续提升“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巴蜀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巴蜀文旅走廊中的地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