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博智云创创始人杨博:
杨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熊英英
“同样的成本结构,国外的产品售价比国内高出三倍多,这让我很受触动,瞬间就激发了内心的使命感。”2013年的一段海外生活经历,让杨博感受到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于是在2014年,他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四川,成立了成都博智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不仅为众多大型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还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制定。
“当初做这件事情时,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才会迎来一个好的时间窗口,但它一定是一件对的事。”也正是凭借这个信念,让杨博走到了现在。
2013年杨博就职于华为,被派驻在欧洲工作的他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在这场被称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工业盛会”上,德国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旨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这引发了他的极大兴趣。
在这之后,杨博先后走访调研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欧美地区先进工业制造企业,对先进制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有了更深刻认知。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博了解到德国企业葛利兹生产的一款模具钢产品h13,在国内售价约为7.5万元,而国内厂商生产的同类型产品价格最高仅卖到2万元。同样的成本结构,国外产品售价却高出国内3倍多,这让他感到很惊讶,也深受触动。
杨博介绍,国内外产品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核心原因在于国外制造企业更早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成本控制、效率匹配等问题,工业控制体系更完善,产品质量稳定性更高。
杨博希望通过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实现生产力的进化,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创业前三年,我们都在理解整个工业体系、理解客户的痛点和实际需求。”杨博介绍,相比于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业数字化具有极高的壁垒,需要跟行业专有技术、工业知识深度融合。
一方面,冶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力学、化学、热学、材料学的领域,需要比较全面的知识积累,单从冶炼环节来看,拆分其中的工艺工序,就可能有上百道;另一方面,从业者也需要对真实的冶炼生产场景有一定了解。
杨博提到,目前国内工业知识与数字化交叉领域方面的人才极度匮乏,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瓶颈。
此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在进行市场拓展的过程中,杨博感受到很多制造企业管理者仅仅是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效益工程,“他们问得最多的是成本能不能省一点,能不能少用点人力。”
但在他看来,工业数字化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必须要完成的“生存工程”,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竞争力便会逐渐衰退,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回顾创业这7年,杨博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坚持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去做简单的事。”他坚信,创业需要使命感,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支撑自己克服了极其困难的时刻,并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