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成都探索超大城市低碳发展特色路径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双碳引领 低碳赋能

成都探索超大城市低碳发展特色路径

绿意盎然的公园城市示范街。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图据天府发布

蓝绿交织的三岔湖。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绿色低碳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体系,也是市民对公园城市的美好愿景。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近年来,成都不断探索实践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成都经验。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凝眸是景、诗意栖居,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公园城市和“双碳”目标相互助力,相互赋能,未来,成都将以美好、精致、时尚的公园城市形态,展现给世界一张中国“绿色低碳名片”。

四大结构优化调整
全面推动成都绿色低碳升级

  2021年岁末,“碳达峰”、“碳中和”再次成为成都的热词。
  在12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成都将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早已开启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之路,本次通过的《决定》,更是分别从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进行调整优化。此外,按照“三步走”的规划目标,对成都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到2025年,重点领域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实现超大城市全面绿色低碳发展。
  那么,四大结构该如何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功能能级相适应的空间结构,能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因此,成都将从构建和谐共生生态格局、构建科学发展功能格局、强化产城融合建设导向、推行绿色低碳建设模式和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战略五大任务着手。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源动力。对此,成都将从5个方面入手,构筑高质高端、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其中包含了建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
  同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交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也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成都将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的交通格局,并继续构建绿色高效货物运输体系,大力推动运输工具低碳化,加快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能源结构调整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凯表示,成都将依托四川清洁能源大省优势,把握成都能源“受端”城市特征,从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三方面发力,以能源结构优化促进发展动能转换、治理方式转变,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紧抓机遇
“双碳”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双碳”背景下,一系列产业发展机遇随之而来。当前,成都市正紧抓“双碳”目标下带来的新一批产业发展机遇,布局碳中和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加快打造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多元应用场景,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决定》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如何调整?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羽介绍,成都将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夯实产业主干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聚焦节能降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立、提、破”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其中,“立”就是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树立未来发展优势。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赛道新领域,以“龙头企业+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模式,开展“链主”精准招引,育强绿色低碳产业链主,发挥“链主”作用提升产业优势。
  “提”就是强二优三夯实产业主干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围绕五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破”就是聚焦节能降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未来成都将主要建设绿色产业载体,实施绿色园区示范工程,提升园区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瞄准“卡脖子”问题
为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21年年底,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比往日更加热闹,继2021年6月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揭牌后,天府实验室体系再添一名新成员——“天府永兴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
  “这不仅标志着天府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还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提供了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表示。
  作为天府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天府永兴实验室该如何建?研究重心又是什么?据记者了解,天府永兴实验室以“碳中和+”为核心,致力于解决碳中和领域“卡脖子”问题。
  同时,实验室聚焦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及碳汇三大研究方向,布局零碳能源系统、高分子低碳循环、地热资源开发等8个前沿研究中心,赋能清洁能源、环保装备、绿色建材3大产业赛道,旨在加快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和示范扩散,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实验室的背后同样离不开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据悉,天府永兴实验室依托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重点单位,国电投、国家电网、东方电气等重点企业共同建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全球产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主任张远航介绍,其中,零碳能源方向主要开展氢能、绿色天然气以及绿色交通技术等研究;资源碳中和方向主要开展生物质零碳利用、零碳燃料与减污降碳等研究;地热能及固碳方向主要开展固碳与生态修复、地热能开发利用等研究。
  未来,天府永兴实验室通过协同攻关和开拓创新,必将发挥增强区域创新竞争力、引领碳中和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形成碳中和领域的一流科研平台、产业转化中心和人才培育高地,为成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蓄新动能,更好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