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川味》系列纪录片艺术顾问曾颖:
《川味》系列纪录片艺术顾问曾颖
乡厨正在准备宴席上的佳肴。
“真的是童年的记忆,走人户(四川方言,意思是串门、出门做客)吃九大碗,总能看到一口几层的大蒸笼冒着热气。鞭炮放完就开席,上的是凉菜、烧菜、蒸菜和汤菜……现在与时俱进,衍变出更多食材和菜式,但很多人却选择在酒店办席,少了一丝烟火气。我猜,记忆中的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地方。”打开年轻人聚集的B站,点进美食纪录片《川味》新春特别节目《乡厨》,就能看到网友类似的评论,讲述着自己被乡宴美食勾起的儿时记忆。
1月26日,《乡厨》收官前夜,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川味》系列纪录片艺术顾问曾颖。在笑谈中,他回忆了拍摄中的点滴故事。
除《川味》艺术顾问外,曾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作家。2020年,他撰写了一本名为《川味人间》的书籍,是一部与食物和乡愁有关的散文随笔集,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对食物的记忆。在纪录片创作中,身为作家的细腻和感性,也为他提供了不少思路,为镜头贡献了一些“高光”时刻。
譬如在《乡厨》第一集《乡宴》中,故事从一位老人九十大寿的宴席讲起。镜头里,靠一道“卧龙鲊”蒸菜闻名于十里八乡的乡厨罗泽生,忙碌在高耸的蒸笼之间;这户“五世同堂”的人家也忙前忙后,想把老人的生日宴办得热热闹闹。但在开席的前一天晚上,在夜色如水中,老人背靠灯火,孤独地坐在门前,与来日喧闹的生日宴形成强烈对比。“当时大家都在拍摄准备食材的场景,我注意到了这位老人的孤独,连忙叫摄影师过来拍摄。那一夜,月亮圆得像铜盆一样,我们不知道老人在想什么,但仔细一看,他的眼角有一滴泪水。”曾颖说。
曾颖笑称自己是60后,也是《川味》剧组中年纪最大的。剧组团队成员中有70、80、90后,正是这种差异,让剧组的构成变得立体、有层次,主创人员不同意见的碰撞,使得节目更加丰富有层次。例如,节目里有坚守传统手艺的乡厨,有改良经典菜式来适应现代人口味的乡厨,也有“一条龙服务”下服务高效的乡厨……
“如果把《川味》创作视为溪流,我就是溪流中的石头,让水流发生一些改变。”曾颖说。
《乡厨》播出后,曾颖成为“忠实观众”,每日守着节目播出。在他的提示下,还能发现该片“隐藏”的细节:当院坝中人声鼎沸,坐在宴席中的人开始大快朵颐时,镜头总会切到操办这场乡宴的厨师脸上,他们有的汗如雨下,还带着刚结束忙碌的失神;有的一脸疲惫,却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他们就像艺术家,端着自己的茶杯,虽然满身都是汗,但你能看到,他是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幸福的,这很有成就感。”他说。
“我们怀念炊烟,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那里有我们珍爱的东西,她们都还在,而且永远鲜活年轻……”数月前,曾颖曾写下一篇名为《怀念炊烟》的文章,记录与《川味》总导演彬歌的相识、相知。对于“炊烟”和人间烟火气的迷恋,似乎也是两人志同道合的缘由之一。从《川味》第一季筹备伊始到如今,这部纪录片走过了10年光阴,两人在合作中也见证了“炊烟”的逐渐远去,烟火气随时代的变迁更迭。
就如纪录片中的“卧龙鲊”,它是南充市南部县升钟一带的传统饮食,因南部人把蒸笼称为“龙船”而得名。曾颖回忆说,在制作这道传统菜肴时,乡厨罗泽生拿出了许久不用的蒸笼,“现在大家很少用竹蒸笼了,都用铝制蒸笼,既结实又轻巧,还好清洗。从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来看,这似乎是必然选择。”
如今,许多人记忆中童年的味道已难寻觅,记忆中常见的技艺也变得模糊。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川味》主创团队能数年如一日地行走在蜀地之上,穿梭于边陲小镇,只为记录下那些乡愁与烟火气。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些摄制组来到四川,拍摄当地的老厨师、老厨艺,那些场景或菜肴,如今很多已难寻踪迹,但这些视频,却给我们留下了‘影像化石’,所以我们也想做这个时代的‘影像化石’。”曾颖直言,这是《川味》团队的心愿,他们也会潜下心来,为川味文化留下更多影像。
一路走来,不管是从网络上口碑爆棚到登上央视;还是走向海外,于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川味》的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也让人们看到了有情怀的纪录影像。
“很多年轻观众看了节目后,都评论说‘想家了’‘看饿了’。我比较欣慰的是,《乡厨》在央视和B站都有播出,感觉能‘老少通吃’,证明片中有一些与大家情怀产生共鸣的内容,这让我们感到高兴,也更有信心做下去。”曾颖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