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互动-
A6互动
  • ·我与乒乓球互相成就
  • ·知冷暖
  • ·同呼吸
  • ·泸州龙马潭区专项督查助力过好“廉洁年”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东京残奥会冠军王睿:

我与乒乓球互相成就

东京残奥会夺金后,王睿(左)和教练周再行合影。

生活中的王睿。

  回忆起去年9月那场比赛,王睿至今仍觉得有些梦幻。2021年9月2日,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团体TT6-8级比赛中,王睿与队友茅经典、黄文娟奋勇拼搏,以2∶0击败荷兰队,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的第71枚金牌,也是成都运动员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的第2枚金牌。
  这是王睿的第二次奥运之旅,她在赛期内度过了自己的28岁生日,她也用一枚奥运金牌给了自己13年的竞技体育生涯一个交代。
  虎年春节假期刚过,王睿又将进入训练状态。她告诉记者,接下来一段时间,她将全力冲刺今年举行的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杭州亚残运会,“希望能刷新个人成绩,在单打比赛上再拿个好名次。”

结缘乒乓
找到目标重新起航

  王睿来自四川德阳,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15岁的她正在教室备战中考。不幸的是,几块预制板砸中她的双腿。在废墟下被掩埋十多个小时后,王睿获救了,但她的右腿肌肉坏死,不得不截肢。之后,王睿安装了假肢,重新站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这场变故,令少女王睿变得敏感和自卑了起来,“有点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了。”
  转机出现在一次交流中。彼时,王睿正在成都进行假肢康复训练,恰逢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教练周再行前来看望慰问。在和周再行的交流过程中,她了解到了残疾人体育运动。周再行也看出王睿是棵好苗子,开始动员她练乒乓球。
  在那之前,王睿也会打乒乓球,但仅仅是课间活动一下,“我感觉自己是有一点天赋的。”更重要的是,王睿重新找到了人生的航向,“感觉有了一个目标,不会再迷茫了。”
  眼前的路,开始清晰了起来。2009年,16岁的王睿进入成都市残疾人乒乓球队,在成都市残联训练基地开始学习打乒乓球,进行运动康复。16岁才开始接受正规训练,王睿深知自己比队友晚了几步,基本功不扎实,她就加大训练量来弥补,每天训练时长都在8小时以上。为了接住角度刁钻的来球,摔倒更是“家常便饭”。
  努力和汗水换来了成绩,王睿开始在赛场上崭露头角。2010年,王睿参加省运会,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枚金牌。2013年,王睿因表现优异被选入国家队。

圆梦东京
最想感谢的人是教练

  每位运动员都有成为奥运冠军的梦想,王睿也一样。入选国家队的那一刻起,她便在心里种下了这个梦想。
  王睿告诉记者,这个梦想她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包括教练。“到了国家队,才发现身边强手如林,只能更加努力去接近这个目标。”
  王睿也有自己的偶像。在马龙还没有成为奥运冠军之前,她就注意到了这名选手和他的球风,“他不是一个力量型选手,但他一直坚持打,每场比赛都努力去够球,哪怕比分暂时落后,也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王睿也想成为像马龙一样优秀的运动员,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她慢慢成长为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在代表中国队出征的过程中,王睿先后斩获仁川亚残运会、残疾人乒乓球世锦赛冠军等荣誉,在2018年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拿下女子站姿7级单打冠军,在2019年举行的亚洲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上拿下女子站姿7级单打冠军,也赢取了东京残奥会的入场券。
  东京赛场上,王睿终于圆梦。夺冠后,王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段话:“我是汶川特大地震的一名幸存者,感谢乒乓球给我第二次生命。我终于圆了我和教练的奥运冠军梦,为国争光。”
  结束了东京残奥会的所有比赛后,王睿特地和教练周再行合影留念。取得成绩后,她最想感谢的人就是教练,“是周教练发掘了我,并陪我一路从成都走到国家队,再走上奥运会的舞台。”

享受比赛
2022年将冲刺两大赛事

  这个春节,王睿终于回家了。之前由于备战东京残奥会,王睿已离家快两年。难得的闲暇,她在家休养,打游戏,偶尔看书,也会抽空学英语。她告诉记者,私下里最喜欢海贼王,“那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友情的故事。”她也追冬奥会,看喜欢的运动员在不同的赛场上征战,“每个运动项目都充满了魅力。”
  15岁那年,与死神擦肩而过。13年来,她奋力挥拍,与命运搏击。在一点一点刷新自己的个人成绩之际,王睿也感受到了乒乓球带给自己的变化。
  王睿告诉记者,一开始练习乒乓球只是希望有个角落能够帮她藏好那个敏感、自卑的自己,但从第一次真正站上赛场,她开始明确地知道,“我想赢”。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意愿,她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开始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畅快和拼搏精神后,王睿发现那个曾经明媚、开朗的自己又回来了,“我和乒乓球是相互成就的。”
  2022年,将迎来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杭州亚残运会。王睿告诉记者,她过完元宵节就会进入集训状态,接下来将会对下一个目标发起冲刺,“希望能够再次站上领奖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受访者供图

  让青春力量激荡,让青春正气昂扬。
  封面新闻长期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选。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动过你?
  快来给我们推荐吧!

推荐方式

  欢迎通过封面新闻APP的爆料平台,推荐你心目中能够代表中国力量的新青年;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封面新闻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相关稿件下方留言,欢迎向我们推荐。

推荐标准

  年轻:14-40周岁
  
正能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甘于奉献
  
创新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
  
引领风潮: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