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四川-
A5四川
  • ·发展支撑产业 绘就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 ·绵阳老望沟村第一书记:今年要把村里山珍卖出去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广元朝天区党家村第一书记黄小刚:

发展支撑产业 绘就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黄小刚(右二)与村干部一起走访村里脱贫户。

  2月10日,行走在广元市朝天区临溪乡党家村,山路蜿蜒盘旋,洁白的积雪镶嵌大地,踩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初春时节,地处高山地貌的党家村,尽管山下已有油菜花盛开,山上却还时常飘起雪花,像冬日一样严寒。
  “最近山上一直在下雪,路上经常结冰打滑。每次到村里,都要绕道而行。”春节刚过,黄小刚便收拾行囊,来到这个他称为另一个“家”的地方。
  黄小刚是党家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八个多月,村子里的一砖一瓦他都烂熟于心。1米72左右的个头、50岁的他笑称,“经常在村里跑、山里转,瘦了30多斤。”

进村第一件事
便是做好村民返贫监测

  党家村是建行广元分行的定点帮扶村。自2021年5月30日开展驻村工作以来,黄小刚和工作队队员会同村两委干部,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开展遍访工作,在第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收集群众合理诉求,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曾在朝天区大滩镇天池村驻村帮扶过3年的黄小刚,在结束帮扶工作后,得知了组织选派驻村书记到党家村的消息,他又毫不犹豫报了名。“我女儿考上研究生了,家里也没什么负担,又有驻村经验,我不上谁上?”
  之前在大滩镇驻村帮扶的经历,让黄小刚积累了不少基层工作经验。在新一阶段的驻村工作中,处理村务更显得游刃有余。
  “党家村2016年就已脱贫,但却处于‘脱贫未振兴’的状态。”刚到村里,黄小刚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做好返贫监测,即调查村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掌握他们的动态信息,防止脱贫户因突发意外、疾病、天灾等造成的收入骤减而规模性返贫。2020年,党家村有两户脱贫户因突发疾病,失去收入来源,因动态监测及时,定点帮扶到位,及时防止了脱贫户的返贫。
  “动态监测需要我们走家串户的遍访,这个工作可不能偷懒。”黄小刚一边笑着解释,一边朝着路边的村民打招呼。“老罗,出来聊一会。”“老党,我又来烤火咯!”成了小山村里最嘹亮的声音。

92盏太阳能路灯
照亮村民夜间出行路

  夜幕降临,党家村道路旁,一盏盏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准时亮起,将乡村的夜晚点缀得格外温馨美丽。
  “以前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到处黑黢黢的,我们晚上很少出门。现在路灯装上了,可以在晚上去散散步,孩子们也可以在路灯下玩耍,再也不担心夜晚出门不安全了,真是太好了!”……说起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党家村的群众无不点赞。
  点亮路灯,是黄小刚带领的党家村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为村民办的一项暖心工程。黄小刚与干部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党家村路灯年久失修,大多处于半亮半不亮的状态,村民夜间出行极不方便,许多急弯处也容易形成安全隐患。
  黄小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摸清情况当晚就和工作队连夜写报告、向派驻单位汇报。后经多方争取,项目于2021年10月底落地,当年12月3日完成安装。至此,困扰党家村群众夜间出行的照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92盏智能太阳能路灯,总计投资18万元,辐射全村150余户600余名群众。”路灯亮了,村民乐了,乡村活了。
  看着晚饭后在明亮的路灯下欢快跳起广场舞的群众,黄小刚欣慰不已。在他看来,这亮起的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群众夜晚出行的“平安路”,也照亮了党家村迈向发展的“振兴路”。

因地制宜出方案
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新年伊始,黄小刚和村支书谷闰生等人,忙着谋划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调整规划村里的现代农产业。
  “从党家村脱贫以来,驻村书记、村委干部一直在寻找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致富路,来解决村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谷闰生介绍,村里曾相继尝试发展过高山蔬菜、中药材、花椒、跑山鸡等产业,但最终收益都没达到预期效果。
  “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才能使党家村群众持续增收、整体受益呢?”驻村开始后,黄小刚一直在思考。干劲十足的他,找专家勘测现场,探索真正适合党家村的支撑性产业,并积极争取产业启动资金。“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整个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我要做的,就是保持初心,不因外在因素而气馁。”
  “党家村自然资源丰富,光是林地就有6800余亩,思来想去,这里还是适合发展养殖业。”肉牛、羊产业是广元市“7+3”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广元市、县两级均出台了牛、羊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经过大量走访,了解了村情民意后,黄小刚与同村两委干部一致商议决定发展肉牛养殖。
  “发展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黄小刚眺望着远方:“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让党家村在未来三五年实现华丽转身,让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让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成为现实。”

李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