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 ·招标公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两会云访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尧德中
  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

  陈琳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九洲电器集团识别事业部副总经理

  李飚全国人大代表、海特集团董事长

  

代表热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从“顶层设计”角度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定位: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尧德中、陈琳和李飚分别从科研平台、科技人才和科创环境方面提出了建议。

科研平台怎么建
尧德中:
三方联合打造科研舞台
促进成渝科技高水平融合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尧德中分享了他的构想:
  国家布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包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实质是希望促进两地科技融合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他说,成都和重庆的科技人员很有积极性,比如去年成立成渝脑智联盟,两地脑科学相关学会都积极参加,都希望联盟的成立,能对成渝地区的脑科学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为此,特别希望政府能搭建支持联盟科研合作的舞台。
  首先,科研是“高消费”,是需要资金的。尧德中建议,可以考虑三方(中央+川渝)共同出资,打造联合科研平台,国家可以由国家自然基金委或科技部出一部分资金,四川和重庆各出一部分资金,三方共建科技项目平台,然后发布与两地密切相关的项目指南,鼓励成渝两地的科学家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也可以成渝两地+全国甚至国外优势单位联合研究,从而调动本地和国内外优势资源,共同解决成渝地区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难题,同时培育壮大本地科研队伍,厚植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土壤。“既有经费,又有任务和目标,还能促进科学家成长,一举多得,有望以很少的投入,把成渝地区整个科技板块撬动起来,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也就顺理成章了。”他说。
  成渝两地科研又将怎样优势互补,强强联手?“成渝本就是兄弟,不存在谁吃掉谁,当今科技领域空间极大,加上成渝原本就是一家,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互补性。”尧德中说,以脑科学为例,整体上来讲,重庆在宏观的心理认知行为方面较有优势,成都在神经信息方面较为突出,在基础神经科学方面,两边的优势点也有不同,如果把这些很好地发展起来、整合起来,就可以在成渝大格局上,形成完整的脑科学链条,甚至达到媲美国内其他优势地域的状况,奠定成渝整体在全国的前列地位。

科技人才如何留
陈琳: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创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才“吸、留、用”,陈琳表示,科技创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发展基石,从人才流动趋势来看,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相比,成渝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成渝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尤为不足,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或国家重点基础建设等相关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这将影响和制约这些城市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均衡发展。“对这一类城市而言,引才只是第一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聚才、留才。”她说。
  陈琳认为,首先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育人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促进加快支撑创新发展的各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为高校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各领域优秀人才;出台或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重点领域或行业的科技型企业向高校开放实习实践岗位,既让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又为高校人才提供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和文化的机会;为重点领域或行业的企业在学校树立品牌,吸引优秀人才到该类企业就业,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琳建议,要进一步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为西部科学城、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创新高地创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和办企业,包括解决引入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的后顾之忧;探索实行引才、留才“一企一策”新模式。

科创环境怎么改善
李飚:
新生企业发展需市场支持
形成示范效应良性互动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四川这几年在科技创新环境上有非常大的改善。”李飚说,四川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还成立了科技类创新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这两年,登陆科创板的川企越来越多,这正是科技创新环境正在改善的体现。
  李飚认为,科技创新系统性改善还需要一定过程,四川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支持科技企业国产化替代的建议。他认为,目前,很多四川民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缺少市场以及政府采购的关注。“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需要通过市场转换后,企业和研发机构才能获得养分。除了前期研发资金和设备的帮助,科技产业要持续发展,一定要有市场的支持。”他说。
  李飚表示,特别是在重大装备上,很多企业还习惯按照原来的渠道在国外采购,这不利于国内新生科技企业的发展,市场支持就是要让新生科技企业的产品运用到国家生产建设中去,同时不断促进技术的提升。“特别是国企、央企,其采购要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应该支持国产化的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在自主创新上走得更好。”他说。
  李飚表示,只有“吃螃蟹”的企业的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取得好的响应,有了示范效应,后面的企业才会跟上,也才会有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在这种良性循环下,国产替代的创新才能发展起来。“新生企业创新的国产替代还比较‘幼小’,需要支持,你不能把婴儿和成年人放在一条赛道去赛跑,这样是不公平的。”他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