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孤独:一个社会问题》
孤独,是一个心理状态,也是社会现象。关于孤独的文学阐述或者倾诉文章,并不少见。但是用社会学的学术研究方法,以调查数据为支撑,将“孤独”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较为科学地、全面地进行分析的著作却比较罕见。
近日,由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策划,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杜伦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杨可明写的《孤独:一个社会问题》,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孤独这个概念的准确含义、产生的原因、不同群体孤独的表现进行了探讨,并提供孤独的自我治愈和他人治愈的方法,可称之为一本“孤独”专著。
该书作者杨可明从孤独的定义切入,在权威数据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先后论述了不同个体(老年、青少年)的孤独、社会性孤独、不同群体的孤独、不同阶层的孤独等孤独现象。书中探讨的很多问题,可以延伸至政治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城,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书在结尾部分,还给出了化解或应对孤独问题的方式,使得全书在保有学术性的前提下,带着浓浓的温情。
孤独是否是一个问题?孤独是什么?孤独有多盛行?作者分析这些问题后指出,关于孤独的社会研究不足,孤独也并非只是老年群体的问题,孤独也包括家庭中的孤独,霸凌与儿童中的孤独,排外、歧视和在成年人中的孤独,移民群体的孤独……作者还辨析了独自一人、孤独和独处的区别和联系。
杨可明在书中透露,这本关于孤独的书,内容与他亲身经历也有关系。在他记忆中,从小学开始,孤独感就如一位常客出现在生活中,并且孤独的频率、持续时长、强度毫无规律可言。尽管可能没有刻意使用“孤独”这一词去描述特定时刻的此类感受,但是,“孤独的的确确笼罩在放学时没有其他孩子和我一起嬉闹着回家,回家后发现屋里空无一人,课堂上只有我一个人能答上非常烧脑的问题,没有人和我持相同意见,以及从一个国家漂泊到另一个国家,申请工作被拒的时候,或是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的时候……孤独的清单,我可以无止境地列下去。”
纵然感到孤独带来的痛苦,但此前杨可明未将其视为一个严肃的问题。直到攻读社会学专业后受到启发,方知研究者有义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和利益出发研究这些经验和感受。尤其是当他了解到黛安娜王妃、伯特兰·罗素等名人都非常孤独、至少有时非常孤独时,他开始意识到孤独不是个人或者自己的小问题。“我发现,在这世界,成百上千万的人都有着孤独的感觉,这种感觉弥漫在留学生、照顾宝宝的母亲、包括那些独居或是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中。个人经验确实直接地帮助我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本书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上述提及的范围,此书也是为了每一个孤独的人和每一位关心他的人而写。”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