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宽窄巷-
A15宽窄巷
  • ·陆游与新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陆游与新津

宋李公麟《蜀川胜概图》之修觉山。

今日通济堰。朱鸿伟摄

  

□朱鸿伟

  宋代大诗人陆游原籍浙江绍兴,与川西平原的新津小县隔了千山万水,但在其一生履历中,却与新津有过不浅的缘分。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陆游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通判,但上任不久,大约农历五月间即改任嘉州(今乐山市)通判,算来任蜀州通判不过几个月时间。不过嘉州通判任职时间同样不长,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陆游又调回蜀州任通判。这次任职时间有一年多,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再次被免蜀州通判。陆游与新津的缘分正是发生在他两任蜀州通判或之后期间。
  蜀州即今之崇州,新津是蜀州辖县,位于州东南,一条西河连接蜀州与新津,而自新津顺岷江买舟南下可抵达嘉州。所以陆游因私、因公曾数到新津。陆游笔力雄健,一生作诗万余首,其中与新津有关的就有8首:《过修觉山不果登览》《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二首》《游修觉寺》《中夜投宿修觉寺》《纪胜亭》《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蔬食戏书》。
  这8首诗,或写陆游本人彼时郁闷心情,或描绘新津水利工程建设,或咏叹新津地方风物,诗情飞扬,内容写实,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一幅新津风土人文画卷,十分珍贵。


筑堰场面发诗兴

  通判是州府副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另外对知州还负有监察责任,所以这个官职职责微妙,既要负实责,也要善于拿捏好与知州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当。因此,陆游视察新津水利工程,是他分内之事。据《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这首诗的题目推测,陆游当是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十一日莅临新津视察水利工程的。此工程指通济堰大河岁修。通济堰是川西重要的古水利工程,创始于西汉末年,至今仍在发挥积极的灌溉效应,其实灌眉嘉平原52万亩农田,受益村庄达320多个。但其重要性长久被忽视,以至名气难彰。
  通济堰位于新津东南修觉山下岷江口处,引西河、南河水流沿长秋山脚灌溉彭山、眉山、夹江、青神一带农田,清中期以前,通济堰灌溉系统与都江堰并无交集,各有各的灌溉范围。通济堰有一道大堤横切南河,各个时期长度不一,最长时在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由眉州知府句龙庭实修筑,堰堤“横截大江二百八十余丈”(约合今860米),直逼今西河大桥。
  这条大堤每年因洪水冲击会遭到损坏,于是冬季水瘦时常要维修,此即大河岁修。如何岁修?不同时期,方法不同。或以火砖浆砌堤埂,或笼石累积堤埂,明清后才以笼石为定规。笼石的好处是就地取材,且洪水一来,冲毁堤埂,顺便也将淤积于堤埂下的砂夹石带走;而坏处是漏水严重,岁修颇耗财力民力。当然,浆砌堤埂也有优缺点。优点是一劳永逸,但初始投入巨大,地方财力往往难以负担。但因堤埂坚固,时间一长,会淤积大量砂夹石,致使河床抬高,升高水位,威胁新津城。
  《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大约作于陆游第二次任职蜀州通判期间,诗云:
  江水来自蛮夷中,五月六月声摩空。
  巨鱼穹龟牙须雄,欲取闤市为龙宫。
  横堤百丈卧长虹,始谁筑此东平公?
  今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
  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穷。
  横栎屹立相叠重,置力尤在水庙东。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安得椽笔记始终,插江石崖坚可砻。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生动描写了通济堰的壮阔景致与岁修的热烈场面。“横堤百丈卧长虹”叙写堰堤之长,如长虹卧波。“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穷”则生动描写了伐竹编长条形竹笼,再盛以鹅卵石的劳动场景。“横栎屹立相叠重”则以写实手法描绘了笼石累叠形如屹立栋梁之情形。陆游按捺不住视察筑堤的激动心情,“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表达了他的感慨。


韭黄彘肉入诗中

  陆游七言古诗《蔬食戏书》开篇即语涉新津,诗题虽言“戏书”,诗中却以写实笔法描绘了“新津韭黄”与“东门彘肉”两大新津风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
  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贵珍讵敢杂常馔,桂炊薏米圆比珠。
  还吴此味那复有,日饭脱粟焚枯鱼。
  人生口腹何足道,往往坐役七尺躯。
  膻荤从今一扫除,夜煮白石笺阴符。
  首句即提到“新津韭黄”,且以“天下无”来赞美。“新津韭黄”是否当得起如此名头暂不论,但它确有自己的特点,此即叶子长色泽嫩黄,其长度似乎比他地韭黄要长一些,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今天,“新津韭黄”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在新津农村广泛种植,而其中的兴义镇几成韭黄之乡。
  韭黄是韭菜的衍生品,一年可种两季,每季生长期5个月。种植韭黄以油砂土最佳,新津五河汇流,河滩广袤,油砂地遍布河流两岸,因而一直盛行种植韭黄,长久的种植形成了“新津韭黄”品牌。此韭黄烹制的汤品,韭黄浮面,如雪似玉,是新津乡村“九斗碗”筵席必备汤菜,一般作为最末一道菜上席。
  韭黄以外,《蔬食戏书》还提及新津另一妙物“东门彘肉”,此何物?是生是熟?因年代久远不得而知。但从“肥美不减胡羊酥”一句来看,再通过古文献可窥其影子与滋味: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有关于胡羊肉(胡羊酥)的制法,乃是将羊肉与拌料置于羊肚缝合,再投火坑烤制。但“东门彘肉”是否也是烤制尚不能确定。不过民国时期,新津东门出了一家知名小吃“王 肉”,则是以长时间煨炖猪膀而成,其味肥美。时至今日,“王 肉”仍在营业。


修觉山,诗人心中的圣山

  修觉山在新津城南,岩壁峭立,直逼江边,与城隔江而望。山水相依,形成碧水青山的秀美景致。唐时禅宗渐悟派神秀禅师曾于此山结庐修炼,因之后来诞生了修觉寺,而山也名之为修觉山。修觉寺曾迎来了历史上多位重量级文学家,令其成为声名远播的名山。到明代,修觉山名气巨增,更是上升到天下名山之列。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墨绘斋刻本《中国名山录》问世,入选天下名山50座,有黄山、九华山、峨嵋山、青城山、衡岳、匡庐、嵩山、泰山、武当、华岳、武夷山等名山,修觉山赫然在列,排名第45位。《中国名山录》是当时的画师郑千里、吴左干、杜士良等所绘。画师笔下的修觉山重峦叠嶂,溪流飘闪,松柏堆翠,森森古木掩映着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
  陆游似乎偏爱修觉山,他写新津的8首诗里,有6首与修觉山相关。从诗题来看,陆游曾因两次未能登临修觉山而心中郁闷,这两首诗即《过修觉山不果登览》《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二首》。虽未登临,陆游却对修觉山充满了向往之情。《过修觉山不果登览》里的“白塔映朱阁,间见青林间”两句,即绘写出了修觉山明丽优雅的景致,令人遐想不已,可见此山在陆游心中的分量。
  陆游在蜀期间,与苏州人范成大结下深情厚谊。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是陆游的上级。可是此间,陆游因遭主和派谗言,范成大被迫将陆游免职。陆游遂于浣花溪畔躬耕自活。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因病去职返乡,他先令妻子家小走外江至彭山等待,再单骑至郫县(今成都郫都区)、都江堰、蜀州一一拜别友人,复行舟沿西河至新津,再由岷江至彭山。这一路陆游为之送行至眉山,写下了《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二首》送给范成大:
  一
  风雨长亭话别离,忍看清泪湿燕脂。
  酒光摇荡歌云暖,不似西楼夜宴时。
  二
  新津渡头船欲开,山亭准拟把离杯。
  不如意事十八九,正用此时风雨来。
  这两首诗的调子忧伤,风雨、长亭、渡头常是离别场景,而当日小宴话题恰是送别,如此氛围下,陆游直抒胸臆:“不如意事十八九,正用此时风雨来”陆游本拟登修觉山,因下雨未能成行。对此,范成大《吴船录》记载:“己卯。大雨,不可登修觉。修觉者,新津对江一小山。上有绝胜亭,一望平野,可尽西川。杜子美所谓‘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是日,雾雨昏昏,非远望所宜,故不复登。”这实为一大憾事。范成大留给新津的诗总共两首:《将之新津过西湖作》《新津道中》,这两首俱与修觉山无涉。若天公作美,想来范成大定会作一首“修觉山”诗。
  陆游登临修觉山的诗,主要是《中夜投宿修觉寺》《游修觉寺》《纪胜亭》这3首。《中夜投宿修觉寺》表明陆游走陆路经新津东面的方井村云藏寺,再于老五津镇渡江登修觉寺,且时已半夜。这首诗约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春天,其时江流桃花水发,夜渡其实不便;七律《游修觉寺》写出了修觉山崔巍之势,画面感强烈,视觉效果颇佳。陆游携物登崖,但见“山从飞鸟行边出,天向平芜尽处低”,近处则“花落忽惊春事晚,楼高剩觉客魂迷”。其时作者似乎心情愉悦,于是“兴阑扫榻禅堂卧,清梦还应到剡溪”。
  《纪胜亭》是一首咏怀之作,颇能见陆游彼时郁闷心结:
  蜀汉羁游岁月侵,京华乖隔少来音。
  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
  地胜顿惊诗律壮,气增不怕酒杯深。
  一琴一剑白云外,挥手下山何处寻?
  诗人在此借咏纪胜亭,一吐自己无以收复大宋失地的满腔愁绪。陆游生活的时代恰遇南宋偏安江南,而他是有爱国情怀的著名诗人,所以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曾担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僚,初时被派往汉中前线,陆游也颇欲有一番作为,可惜很快又被投闲。现实令他伤感,《纪胜亭》诗正是其内心的写照。
  纪胜亭在修觉山顶东侧悬崖,造型为飞檐六角,俗呼六角亭,其历史久远,上世纪七十年代尚存,今已废弃。金马河、南河、西河三河在此亭前交汇,江声浩荡、波澜壮阔。面对此山水胜景,诗人豪情顿生,“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地胜顿惊诗律壮,气增不怕酒杯深”的诗句令人热血沸腾。可惜酒阑之后,仗剑挟琴又向何方呢?陆游这首《纪胜亭》将个人的忧伤、孤单、困顿、失意、豪情、壮志融为一体,读来令人思之茫茫,感慨万千。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陆游姻缘际会间为新津留下了8首诗作。品读这些诗,不惟可以体察诗人心情,也可窥视彼时新津的风土人情,所以诗也是史。